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春节贴对联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2 10:17:28    

春联还有另外几种好听的名字比如“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春联的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出一个时代的背景,抒发出新一年美好的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到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每家每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给新春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春联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并流行开来的呢?我们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呢?今天来讲讲贴春联的起源与传说故事。

春联最早起源于周代的“春贴”或者“桃符”,即用桃木刻画的“神荼、郁磊”两神神像,主要用来驱秽辟邪。到了宋代,春联仍然称为“桃符”。王安石在诗中写到“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佳句,明代开始“桃符”由桃木板改为“春贴纸”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春联”,明代陈云瞻在《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清朝大学士纪晓岚在一次春节回家探亲时,乡里一家三兄弟请他帮忙写一副春联,他写出一副“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横批“先斩后奏”的春联,这一来可“犯上”的君主,被告了个欺君之罪,乾隆帝得知此事便立刻召纪晓岚回京查问,纪晓岚说到:“春联确实是我写,这家人的大儿子是个卖炮仗的,不就是‘惊天动地门户’吗?二儿子是集市上管斗的,成天‘一斗、二斗’地叫,不就是数一数二人的家吗?三儿子是卖烧鸡的不就是‘先斩后奏’吗?”,这番话一说出扣逗得乾隆皇帝也笑了。


有一次小郭沫若和同学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来找郭沫若的先生告状问是谁干的,结果没人敢承认,先生说道:“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就免予惩罚。“

这上联是:“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想了一下说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一听很是高兴,惊叹郭沫若的才华,结果全部学生都免予处罚了。


  桃符具有辟邪的作用,春联除了驱秽辟邪还蕴含着更多的寓意,不仅仅是辟邪驱秽还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愿望,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通过春联将所有邪气煞气阻挡在门外,让家庭和谐幸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