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四川凉山出现“黄猄”,麂类中它最大,脑袋像麒麟,还会学狗叫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6 10:04:03    

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隶属凉山州的木里县,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地方。木里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86%,更有我国为数不多的成片原始森林,为众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环境。

经调查发现,木里县境内的陆生野生动物种类多达353种,是四川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野生动物数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头上长角,嘴有尖牙,长得像麒麟

黄猄是民间对这种动物的称呼,它的学名叫“赤麂”,是鹿科动物里的一种。它们长得比较奇特,身上的毛发主要为红棕色,但在不同的季节会发生变化,比如到了冬季,会偏暗褐色。

黄猄的身形像一只小鹿,身上最“怪”,也是最大的特色则是它的头部。黄猄的头骨略呈三角形,脸部较为狭长,从吻部到前额的毛发微微泛黑。

雄兽头上长有单叉型的短角,但角基很长,且从角基处至眶下腺有明显的额腺,整个脑袋看起来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传说中的神兽“麒麟”。或许一些影视作品里麒麟的形象,就是以黄猄为原型建模塑造的。

跟许多有蹄类动物一样,黄猄的性二态也比较明显,雌兽除了体型比雄兽小一些之外,头上也没有角,仅在对应部位处会稍稍隆起,并长出黑色的特殊毛发,看起来也像有小角一般。

它们以各种植物的叶子、嫩芽、果实等为食,不过作为一种食草动物,黄猄却长出了食肉动物般的巨大犬齿,尤其是雄兽的犬齿,相当发达,而且齿尖锋利。

这样的牙齿显然不是为了吃草而准备的,但黄猄又不捕食,那么犬齿有何作用呢?研究发现,在同类打架的时候,会派上用场。

麂类中它最大,发出的声音像狗吠

黄猄的体型不大,成年之后大概为25-30公斤,体长约1米,在鹿科家族里面,算是中等偏小的。不过在麂类中,它的体型却是最大的。

黄猄是一种比较孤独的动物,不像其他有蹄类一样喜欢群居。它们一般单独行动,出没于山地、丘陵、低海拔森林地带,尤其喜欢地面植被比较茂密的区域。

因为它们的胆子小,在茂密的森林、草丛里面有助于隐匿行踪。而且白天黄猄很少出来活动,到了傍晚才出来,整夜活动,直到凌晨才回去休息。

作为一种“鹿”,可能在大家的第一印象里,它的叫声也应该跟其他鹿科动物差不多,但如果你听过黄猄叫,会颠覆你的认知,因为它的叫声,像是犬吠,因此人们也把它们称作“吠鹿”。

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过,说过去人们上山打猎都带着凶猛的猎犬,山里的动物听到狗吠声,都害怕得不得了。

黄猄胆子很小,实力也弱,怕其他动物欺负它,于是它们就偷偷学着猎犬的声音,吓走其他动物,渐渐地,黄猄的叫声也就跟狗叫一样了。

胆子很小,同类打架时却很勇猛

黄猄的胆子小,或许从它们的名字上就能够看得出来,“猄”字读音跟“惊”一样。在平日里,黄猄表现得十分谨慎,它们走路比较慢,脚步轻微,生怕发出较大的响动引起林中其他动物的注意。

它们的听觉敏锐,对周围环境的异常有很强的感知能力,一旦发现危险,会马上变得躁动不安,疯狂逃窜。有危险意识是好事,但凡事讲究过犹不及,黄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它过于害怕或者受到的刺激过大时,就会呈现出短暂的“死机”状态,呆呆地立在原地,走不动道,任由他人宰割。过去有经验的猎人,往往能利用黄猄的这一习性,轻易捕获它们。

尽管黄猄胆子比较小,可一旦涉及到交配权的时候,就会变得十分勇猛,这点在同类竞争上体现明显。

发情期时,雄性黄猄会相互争斗,不过在争斗前,它们会将身子绷直,把脖子抬高,意在展示自己的实力,让对方知难而退。如果双方实力悬殊,那么架就打不成了,较弱的一方会离开。只有在双方旗鼓相当时,才会爆发比较激烈的战斗。

开始的时候,黄猄先会用兽角相互顶撞,如果还没有分出胜负,则祭出“大杀器”,就是嘴里发达的犬齿,战斗由原来的“互顶”升级为“互啃”。

在战斗过程中,黄猄会不断寻找机会,将自己的獠牙咬向对方的脖子。所以黄猄脑袋、侧身、脖子处如果有一些伤口,大概率是在同类打斗时被咬伤的。

黄猄在我国的分布算是挺广的,栖息地主要以东南、华南、西南为主,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一些南方省份里面,都有较多的记录。

尤其是在过去,黄猄是人们的主要猎物,被广泛送上了餐桌,以至于种群数量急剧下滑。如今黄猄已是“三有”保护动物了,保护级别跟野猪一样,不允许私自捕杀,一经发现,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