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诗文漫话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立春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19 08:04:56    


七绝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立春 平水韵

冰消雪化送春归

细雨和风赋采薇

喜鹊登梅传瑞庆

农家祈祀献芳菲

一一丁酉立春


延伸阅读:

上古时代先民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八卦历法等,文明肇始。

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古人根据北斗七星“斗转星移”确定二十四节气,“斗柄回寅”,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明代《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立春为“四立”之一,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廿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农历节气也就是民间节日。周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节是百节之首,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立春时节,星空璀璨。参宿一、二、三高挂正南夜空。中国民间将这一天象称之为福禄寿“三星高照”。在原始自然崇拜观念中,立春象征吉祥。古时有迎春之仪,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禳灾、除旧布新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秦汉后各地历法统一,立春“岁节”民俗被挪到了阴历元月朔日。自立春岁节的民俗功能被挪到了元月朔日后,立春成了单纯的节气。

至今中国还一直延续传承着迎春、踏春、咬春、打春牛等民间习俗。

图文传真 诗画中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