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学龄前儿童是几岁(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3 13:00:10    


学龄前儿童,是指还没有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我国儿童小学入学年龄是6周岁,学龄前教育是对6周岁前孩子的教育,这个责任完全落在了父母的肩上。对孩子学龄前教育,重点不是送孩子去参加音乐、美术等才艺训练,也不是去通过识字、阅读等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是在陪伴孩子的过程,通过引导、互动等各种形式,尽早教会孩子懂得并严格遵守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爱惜物品、尊重他人、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等待等规则、规矩。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就是要让孩子尽早形成、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一切都为孩子准备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完全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替孩子提前解决好一切问题。这不是爱孩子,而是溺爱孩子、害孩子。现在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开父母就寸步难行。这都是父母没有在他小时候,及时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所造成的。因此,父母要通过寓教于乐、言传身教等各种方式方法,培养孩子树立生活自理意识、形成生活自理的能力。

一岁后的孩子,要让他自己走路,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充分发挥其自己动手的潜力,培养其动手能力。让其自己脱穿简单的衣服。两岁后的孩子,就要自己穿衣穿鞋,自己吃饭。三岁后的孩子,要学习自己扣纽扣。渴了,自己找水喝。整理自己的玩具,帮妈妈拿东西。四岁后的孩子,练习生活自理。自己洗脸、刷牙,自己整理保管自己的小包包。五岁后的孩子,练习解决问题,整理弄乱的东西。简单地清理打扫卫生。自己上厕所,自己擦屁股。

爱惜物品,是孩子从小要养成的习惯。现在许多孩子,各种浪费现象特别严重。浪费水、浪费电、浪费食物,就是不知道勤俭节约。各种用品用完,随手乱扔。玩具丢得到处都是,有的解、有的损坏。这都是父母的教育缺失造成的。父母要合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能盲目地多给,让孩子知道物品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珍惜。及时纠正孩子损坏物品的不良行为,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影响孩子,引导培养孩子责任感,并长期坚持,巩固提高。

尊重他人的习惯,是孩子学会做人的前提。小孩子的心智不太健全,不知道大声说话会影响别人,不知道哪些行为会给别人造成伤害,更不会为别人着想。这就要父母帮助引导孩子,理解尊重的意义,知道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能认可你、尊重你。让孩子学会替他人着想,凡事不斤斤计较。别人对你做错了,要能够原谅。做一个谦虚、不卑不亢的人。善于倾听别人的话语,尊重别人的想法、尊重别人的隐私。具有宽广的胸怀,学习别人的长处。

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控制自己的怒火,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体现。好的情绪能让人长时间,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能让人健康长寿、聪明睿智。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让人失去理智。小孩子生气了,大人要耐心引导,学会倾听,不过度说教、责备。要让孩子学会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知道不应该做的事坚决不做。教给孩子情绪管理的方法,这也是提高孩子智商的方法。进行正确的情绪控制训练,是未来高智商的基础。

学会等待,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现在的许多小孩子,性子特别急。要什么东西,一声就要别人给他拿来,一刻也不能等待。不会考虑别人的需求,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如果孩子没有耐心、好冲动,不能等待、不能克制,那么他遇事就不能沉着冷静、恰当应对,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耐心不是天生的,是需要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有效训练的。多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不断询问、了解孩子的想法,逐渐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