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新型师生关系详解(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7 09:48:54    

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兴起,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而,在新的课改下,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便摆在了基层教师面前。这一问题不解决,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通是一种奢谈。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了,绝大多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了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决定的"。可见,师生关系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

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都要求教师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正是那此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们所企盼的。作为教师,我们更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探索适合于新课改,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需求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建立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确立两种新的观念——新的学生观及新的教师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由于受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的限制,学生是一个尚未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即使学生犯错误,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某些问题,我们要允许学生不会,甚至答错。只要学生思考了,能够在一种安全的心境下去质疑探索,学生就会有发展。教者要明白:"出错误也是一种成长。即使是成年人,也会犯一些错误,我们又怎能苛求一个孩子一次错误不犯呢?所以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宽容,学会等待,给学生一些时间,一个过程,促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自我完善。

学生是有个性的。教师要承认学生是有个性的人,不是教育的终端接收的机器。这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尊重。家境、后天教育,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思维品质和性格等综合因素作用在起,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独特"的人。"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从某种意义上说,独特才是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所在。教师的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给学生充分展现个性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发现自我的"我",完善自身的"我",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我"。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也许学生并不是完善的人,但他们是相对独立的人。他们的生命虽然来自父母,但不愿于父母,他们的知识虽然依靠教师,但不屈于教师,他们属于自己。他们有自己的性格、爱好,他们能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获得认识和经验。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构建知识,教师不能越俎代疱,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更不能独断专行,将学生束缚在自己认识的框子内。

面对发展中的、有个性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学生,教师应该怎样为自己定位,树立怎样的教师观,才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教师应该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不再只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引导学生利用教学资源等。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纯属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并能优化、活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念,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中来,使教育教学更具科学性、现实性和实用性。

最后,教师应做教学过程的分享者。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活动,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以达到在各方面共同提高的复杂过程。因此,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也是教学过程的分享者。分享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得的信息;分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分享学生的个性风采。

一切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加深认识。我们更新了传统的学生观,教师观,适应新课改需要的新型师生关系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关爱、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1、 关爱的师生关系。

爱是教育的源泉,关爱每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能把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地接受教育,进而升华为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在实施新一轮课改的今天,1、在实施新一轮课改的今天,学生希望老师是他们值得信赖的、无话不谈的、真正的知心朋友。作为教师,必须用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人格;必须同学生打成一片,去关心他们,接受他们,去爱护他样、理解他们,去帮助他们、支持他们;必须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对他们敞开心灵的大门,去接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师生之间架起互相信赖的桥梁,在感情上和心理上产生共鸣。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真诚地关爱学生,学生才会爱戴教师。如果说"爱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那么"尊师"便是"爱生"这种教育手段所产生的效应。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全方位的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既要对他们行为层面(即显性层面)的学习、生活、健康、兴趣、家庭状况、人际交往等给予关注、关爱,又要对他们思想层面(即潜在层面)的理想、信念、观点、体会、情感等给予关注、关爱。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要面向全体,一视同仁,不能偏爱某一个人或某一部分学生,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寄予殷切的期望,真诚地信赖他们,对他们中每一个人都要做到真心实意的关爱,把自己的关爱送到每个学生的身上与心上,给学生父母般的慈爱,朋友般的友爱,真正实现心灵的交融,创设师生关爱的人际氛围。

3、关爱学生不是指表面上的关心,更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不是没有分寸的赞扬,更不是没有道理的庇护。

4、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严格要求相统一,越是爱学生,就越要严格要求,没有严格要求,也就没有教育,但严格要求,不等于简单粗暴。因此,对学生要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慈相济。

二、平等的师生关系

平等是一切交待的前题和基础,而教学过程正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这种交往中,渴望平等,主张建立"我——你"型的师生关系,主张消除师生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主张的师生平等交往,在这种交往中实现师生地位的平等。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师生关系将体现人本主义趋势,将从二元对立的、地位不平等的环境中。第一,教师与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能以教者自居,不能去奴役学生;第二,每个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学生在学校受到公平对待、公平教育,教师要平等地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与机会;第三,教师在为人师表时要做到平等,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第四,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不能歧视与偏爱部分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在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沟通,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刻苦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合作的师生关系。

社会学认为"合作是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合作能够实现1+1>2。当前,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合作精神已成为教育的时代主题。今天的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过程,这咱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主动表现、展示才华的机会。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合作。学生之间在合作交流时,教师要以学友的身份参与进去,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发他们质疑,对他们的学习实践给予指导帮助,并在学生需要时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承担一项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及时发现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真诚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接纳自己,实现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交流,知识创新上的交流,与学生共创、共享、共荣,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与他们"课上是学友,课下是朋友"。这种的朋友的、学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就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内涵。

总之,新一轮课改的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自我,超越自我,寻求适合新课改的要求,适合学生的需要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关爱的气氛中成长,在平等的环境中进步,在合作的氛围中求知。这样才能真正承担起"师之为师"的责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