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18 10:36:00
陆洪磊
某视频微短剧以“女主一胎诞下99子”的离奇情节日前冲上热搜榜首,播放量超4000万。剧中不仅出现“麒麟踏云送子”的超自然设定,更将新生儿摞成“肥牛卷”造型,由宫人“扔快递式”转移。这一荒诞情节,引来网友辛辣吐槽。而该剧导演却表示无奈,晒剧本“甩锅”编剧,男主坦言“剧本太癫”的回应,反而助推舆情二次发酵,暴露主创团队对内容责任的漠视。
明明觉得剧情离谱,却还是投身拍摄,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业生态造就了这种行为逻辑?笔者认为,答案或许是部分主创团队、资方与平台共同营造了这种“荒诞”景象。一些微短剧的主创团队被流量捆绑,不想着如何掌握尺度或完善作品,而是尽可能“绑架眼球”赚快钱。资方片面看重播放量和转化率,忽视了内容带来的社会影响与公众反应。少数人更是抱着侥幸心理,哪怕遭到封禁,利润落袋后仍可“更换马甲”再投新剧。平台依赖“完播率”“点击量”等流量指标推荐内容,形成“猎奇即爆款”的恶性循环,其审核机制对荒诞离奇的情节视而不见,直至舆情爆发才匆忙下架,凸显平台主体责任缺失。
当影视文化创作向数据和流量俯首,影视艺术的尊严又置于何处?荒诞本可为艺术添彩,但当荒诞流于表面噱头,文化内涵被流量逻辑所取代,其戏剧感彻底沦为“反智娱乐”,不仅耗费观众时间,还挑战社会审美底线。
文化不是简单商品,影视内容须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公众价值观塑造方面,更要慎之又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期发布了《微短剧要“爽”而有度》的管理提示,正是整治当下鱼龙混杂的微短剧市场的一记重锤。提示指出,微短剧创作的三个“不能”:“不能一味求爽,不能百无禁忌,不能脱离现实”,而要“回归生活、回归艺术本身”。
为此,在批判微短剧乱象的同时,更需明确整改方向。对平台而言,一方面应当强化监管执行,加快微短剧“许可制度”等措施的落地。另一方面应建立内部审核责任制,杜绝“荒诞过度”的“恶俗爆点”上线。此外,还应当优化算法推荐,增加“价值观”“审美性”等评价维度,对无下限猎奇的内容进行限流。
对于创作团队而言,微短剧的制作应当回归现实生活、回归艺术价值本身。创作团队在创作中需要充分融入文化意识,或可借鉴相关优秀作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创作逻辑,用真实共鸣赢得观众口碑。
对资方而言,投资需回归内容初衷,流量不应成为唯一的KPI,内容质量和社会影响应纳入评估标准。为此,建议相关行业可设立微短剧有关的奖项,奖励兼具社会效益与艺术价值的微短剧作品,推动由“向下竞争”转向“向上突破”。
对媒体而言,公众教育可与媒介监督并举,引导观众提高媒介素养,对荒诞设定保持警醒。媒体通过剖析案例、发声质疑,及时揭露造成不良影响的劣质微短剧,以舆论监督倒逼微短剧行业提升品质。
最后,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可建立微短剧行业黑名单与惩戒制度。2023年广电总局曾有专项整治下线2.5万部违规短剧的先例,效果斐然,不过处罚多集中于事后下架,对违规制作方缺乏追溯性惩戒。在这方面,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可对违规主体追溯跨平台封禁,切断其“换壳重生”的路径,方可起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当平台、主创团队、资方、媒体和管理部门等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形成一个有效协作的良性循环机制,粗制滥造和哗众取宠才会被心怀敬畏和精心打磨所取代,荒诞才会“有度”,进而回归艺术的本质。
流量不该成流毒,荒诞也不该成荒谬。当“一胎诞下99子”成为平台算法宠儿,我们更需警惕,示范效应会让一些微短剧变成污染精神的“文化垃圾”。唯有将社会责任置于流量之上,以敬畏之心重拾创作初心,方能让微短剧从“快钱陷阱”走向“长青之道”。
(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个机构瞒着家长跟未成年小孩签的合同,里边几十条‘公司有权做什么’,几乎没有我小孩有权做什么的内容。”7月27日,山东德州的李丽(化名)向媒体求助,14岁的女儿小云与济南一家MCN公司签下“卖身契”,6个月发了1.3万元工资,因不堪忍受公司一些做法强行退出后,被起诉索赔1.7万元“损失”。记者注意
为焕发千年爨文化的时代魅力,持续擦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书法)”金字招牌,推动农文体旅商深度融合,7月25日晚,“沙绘世界 爨魅陆良”——陆良县2025年夏季文化惠民暨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在爨文化广场拉开帷幕。开幕式上,一场融合爨文化与沙文化元素的演出精彩呈现。演出以“爨墨映印”“咏歌爨乡”“五花爨
杜绝“神剧”!广电总局发布抗战题材微短剧管理提示为发挥微短剧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的积极作用,防止在涉抗战微短剧中出现低级红高级黑,广电总局发布管理提示。抗战题材微短剧丰富主旋律表达。7月21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其中提到,微短剧这一新大众
在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一枚枚形态各异的葫芦,经由匠人之手,蜕变为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密码的艺术珍品。东辽葫芦画,这门将民俗信仰与艺术创造力巧妙融合的技艺,不仅延续着 “福禄” 文化的千年文脉,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书写出民间艺术振兴的崭新篇章。葫芦,自古便是中华民俗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载体。其音近
多元艺术绽芳华 文化交融暖鹿城——2025第二届中国•包头艺术博览会侧记7月的包头,艺术之花绚丽绽放。步入2025第二届中国·包头艺术博览会现场,琳琅满目的展品从笔墨丹青到科技文创,从国际珍品到乡土佳作,共同绘就出一幅多元共生的文化画卷,让参观者在移步换景间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本土与外地风情交融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