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度丨以爱为灯,照亮患者健康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6:52:00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谢爱清 贺咏梅

当医疗护理从医院病房延伸至家庭居所,从生命起点守护至人生终点,湖南护理事业正以多元模式回应时代之需,构建起全周期、多层次的现代护理体系。

在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近4位护士——她们或为造口伤口患者减轻痛苦,或在“云端”接单传递专业温度,或在免陪照护病房组建“临时家人”,或在生命终点助力无憾人生……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护理的意义,以爱为灯,照亮患者健康之路。

从执行者到决策者,

她为造口伤口患者点亮“黑洞”

5月7日,在湖南省肿瘤医院造口伤口失禁护理门诊,一位口腔癌术后患者找到护士长朱小妹:“我的伤口总是流脓不愈合,为了它我都快抑郁了。”

“不要着急,让我们一起想办法。”朱小妹一边安慰,一边把患者的手术记录、最近的检查结果一一仔细阅读。接下来,她将生理盐水棉条轻轻塞进患者伤口,带出了一些脓液,初步判断这个“洞”的深部有问题,于是拿出“伤口内镜”,准备进一步“探洞”。

朱小妹告诉记者,一些手术后伤口虽然外口慢慢缩小了,里面却“暗流涌动”,谁也不知道伤口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她率领团队研发了“伤口内镜”,为患者规避了深部伤口盲评和再次切开带来的风险和痛苦。

随着微型镜头慢慢深入,患者“黑洞”里的腐肉和炎性组织都呈现在朱小妹手持的电子屏幕里,她有针对性地一一进行清除和护理。“病人术后最关心的就是伤口好不好,我们所做的就是帮他们把‘黑洞’点亮,精准评估、精准治疗,让患者顺利康复。”

然而,在造口伤口失禁护理中心,朱小妹点亮的“黑洞”不仅是患者身体上的,还有心里的。她深知,造口伤口患者更需要心理的关怀和积极的鼓励。

一次,一位来自怀化农村50多岁的骨肉瘤患者一脸愁云地找到了朱小妹。瘦骨嶙峋的他胳膊上长了一个巨大的瘤体,瘤体血肉模糊且发臭。

随着纱布被一层层揭开,朱小妹看到层出不穷的蛆虫,她一边拿着镊子将蛆虫往塑料袋里夹,一边安慰患者“没事啊,还好还好,不要怕”。

“不害怕是假的,但是身为医护人员,本来就要接触许多常人不能接受的医疗场面。”朱小妹说,“我一直跟护士们讲,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不能够一惊一乍,要给患者绝对的安全感。”

那场“人蛆大战”,朱小妹连续打了3天,每天“鏖战”一个多小时,直到再也找不到“敌军”的身影。患者最后满含热泪地握着她的手感谢道:“不容易啊,真是辛苦你了!”

朱小妹告诉记者,15年来,由湖南省肿瘤医院承办的湖南国际造口(伤口、失禁)治疗师学校培养了450名专业人才,为专科护理的发展发挥了较好的作用。2023年国家出台相关文件准许护理门诊收费,挂号费等同于同级别医疗专家。

“护理专科门诊让护士从执行者变成决策人,促使我们提高判断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也是很好的价值体现,我们要用更专业的技能和更温柔的关怀去为患者服务。”朱小妹表示。

从病房到千家万户,

她是流动的“生命守护站”

这一年来,在株洲市中心医院综合创伤科临床护士杜丽的手机里,新增了近百个家庭地址。杜丽坦言,是因为自己的一位患者,让她燃起加入“互联网+护理服务”队伍的热忱。

去年3月,70多岁的王奶奶因多发颅脑损伤入院,管床护士正是杜丽。在医疗组和护理团队的精心管理下,奶奶达到出院标准。可是,回家半个月后,王奶奶突然出现腹部膨隆、尿管堵塞等问题,其女儿曹女士十分紧张,只得往医院急诊送。

“因为我妈只能躺着,我那个着急啊,当时叫了一辆搬家的货运车连床带人把她送到了医院。”曹女士皱着眉头直摇头。

更让她感到焦灼的是,那一次回家没多久,母亲的尿管又堵塞了。去医院要大费周章,曹女士打通了住院科室的电话,想要寻求帮助。廖雨田护士长了解情况后安排杜丽与患者家属进行对接。

“我当时听了很心疼,王奶奶身体不便,对于她来说,来回折腾很艰辛,而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就是背个护理箱、打个的就能解决。”自此,杜丽申请加入互联网护士队伍,利用休息时间穿梭于城市与乡村。

王奶奶家,她去了五六次。“为何尿管总是容易堵塞?”她在心里埋了个问号。

于是,她搭建起了一座“桥”——将自己观察到的症状及时反馈给主治医生,再把医生的指导意见反馈给患者家属。后来,杜丽为王奶奶上门做了抽血、尿检等检查,并把检验报告拿给医生看,最终找到了王奶奶尿管容易堵塞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护士的工作不局限于医院围墙内,我们应是流动的‘生命守护站’。尤其是当下提倡对患者进行全病程管理,如果由出院科室的护士出诊,能更好地了解患者动态,更直接地对患者进行随访。”杜丽说。

“你们救的不仅是我妈,更是我们束手无策的生活。”曹女士对杜丽深怀谢意。

据了解,目前我省“互联网+护理服务”已实现14个市州全覆盖,现有271家医疗机构开展此项工作,超1万名护士参与其中,为高龄失能等行动不便老年人、出院后康复期患者等迫切需要提供护理服务的群众带去便利。

从一双眼到多双眼,

她为患者临时组建一个“家”

5月8日,走进长沙市第四医院骨科四病区免陪照护病房,护士长王欢正在指导护理员刘春秀为骨折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王欢告诉记者,免陪照护病房并非无人陪护,是由责任护士和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疗护理员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照护,患者家属可以不用陪护。

因此,对护理员的培训,是王欢日常重要工作之一。

“免陪照护病房,就像为患者临时组建一个‘家’,我们必须要精细挑选‘家人’。”王欢介绍,医院构建了医生、护士、护理员、患者“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护理员都是通过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业考核上岗,并且会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课程的系统学习。

“以前不懂要怎么帮骨折患者抬脚、翻身,现在已游刃有余。”在刘春秀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每一天她负责病人的重点工作。

“一开始,护理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经过各项公共项目+专科项目培训,同时建立同质化的制度流程,基本技能熟练了,专项技能也跟上来了。”王欢带着护理员进入病房,手把手教技术。

在王欢看来,免陪照护病房的开设,让护士与患者更紧密。“当我们把护理员培训出来后,就能多几双眼睛关注病人,以便提供全程、全面、全方位的照料。”

对于“家人”的分工,王欢也很清晰。专业护士专注治疗性护理,医疗护理员精耕生活照顾,真正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近年来,该科室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病率均有下降,围术期综合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72岁的夏奶奶不久前把腿摔断了,入住免陪照护病房后,刘春秀每天照顾她的起居,为她擦洗、喂药、聊天,并在王欢的指导下为其翻身、拍背、协助功能锻炼等。夏奶奶感叹:“这次住院像多了个贴心的‘老姐妹’。”

润物细无声的细节,让免陪照护病房成了患者口中的“放心托付站”。目前,长沙市第四医院已配备了200多名专职护理人员,服务于除儿科之外的所有科室,免陪照护病房病人满意度达98%以上。

从造梦到圆梦,

她让告别充满尊严

在湖南省康复医院安宁疗护病房走廊的墙上,有一面许愿墙。五彩缤纷的便利贴,写满了患者、家属的愿望。

“外公加油,哥哥高考完就会回来看您了,一定要撑住”“我希望爱人能平静地看我离开,不想留她一个人难过”……护士长谭芯一每每看到这面墙,眼泪就止不住地往外流。

“每个心愿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看到它们,就会立马想到那些和蔼可亲的脸庞。”她曾为23岁患有脑部肿瘤的女孩披上头纱,在病房摆满鲜花,为她打造“梦中的婚礼”;她曾为结肠癌晚期患者争取医疗团队支持,在严格评估后调整禁食方案,让患者通过口腔轻尝食物滋味,满足“不想做饿死鬼”的心愿……

从造梦到圆梦,谭芯一说:“就是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不孤单、不遗憾。在这里,护理不仅是打针和发药,更是帮助患者与家人完成‘四道人生’——道谢、道歉、道爱、道别。”

今年3月,60多岁患有腹部肿瘤的徐先生知道自己时日不长,主动选择了安宁疗护。可是入院后,谭芯一发现他总是闷闷不乐,且从未见过其子女来看望。

从徐先生妻子处得知,他们有一女,可是父女闹翻了,几年没来往。这次患病女儿是知情的,但是拒绝来看望。

为了不让双方留遗憾,谭芯一联系上了徐家女儿,不定期向她透露父亲的病情和心情,以及一些住院细节。终于,说动了她。

“我至今记得父女相见那天的场景。”谭芯一回忆,“女儿哭得很厉害,要求积极治疗。父亲很隐忍,拍着女儿肩膀说不想拖累她。”

那天之后,徐先生眼里明显有光了,嘴角也偶尔带笑。可是大概一个月的样子,他还是离开了人世。“女儿带着外孙来送了他最后一程,我想他肯定听到了那声‘外公’。”谭芯一含泪道。

在一间艺术治疗室里,记者看到了安心卡、海洋鼓、香薰、笔墨纸砚等物品。在这里,谭芯一团队重新定义护理边界。

“安宁疗护没有‘一刀切’的模板,它以规范的照护流程为根基,同时深入倾听患者与家属的独特需求,在控制症状、心理慰藉等基础上,为每个生命定制温暖的告别方案。”谭芯一表示,“生命的质量不应以天数衡量。我们的使命,是让告别少一分遗憾,多一分安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