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3833”机制叫响“有事就找人大代表”品牌 ——维西县人大代表“家、站、室”实体化运行典型做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5:21:00    

作为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维西县紧紧围绕健全完善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县、乡站、村室三级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建设,以“3833”实体化运行为抓手,丰富拓展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履职活动,发挥基层人大在反映社情民意、畅通访诉渠道方面的优势,叫响“有事就找人大代表”品牌。2024年实体化运行以来,累计征集意见建议662条,实际解决群众诉求650件,办结率达98%,群众满意度达100%,推动基层民主建设成为雪域高原一道亮丽风景。

“3”个岗位配强工作力量。坚持优化配强队伍体系,县级配齐代表之家工作人员,村级把村“两委”中的人大代表纳入联络室成员,突出乡镇“专职+兼职+公益”工作力量,破解基层人大力量薄弱难题。一是专职主席扛主责。10个乡镇全覆盖配备专职人大主席,进入同级党委班子并提名县级人大代表,严格落实“双岗双责”机制,牵头协调重大民生事项。二是兼任副职强支撑。全覆盖配备专(兼)职乡镇人大副主席1名,发挥人大围绕中心、共促发展的功能作用,保障代表工作站成为代表履职的“根据地”、服务群众的“桥头堡”。三是专岗职员抓日常。全覆盖配备1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专职负责代表工作站民情记录、台账管理、活动组织等日常事务。县财政每年单列5万元保障专项经费,推动代表工作站“诉求日清、进度周结、成效月评”。2024年全县各乡镇累计录入云南省人大代表信息平台数据1000余条,推动解决土地征收欠款、地质灾害隐患等民生实事40余件,有效解决“代表说话有人听、反映民情有人办”的基层人大代表履职问题。

“8”有标准夯实阵地基础。坚持统一规范阵地建设,家、站、室实现阵地标准“八有”全覆盖,规范功能定位,筑牢履职根基。一是建强固定场所。投入专项资金41.6万元加强县乡村三级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建设,全县各乡镇工作站均配备独立办公用房,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设置代表履职展示区,实现“一室多用”功能集成。二是统一标识系统。各级人大“家、站、室”分别悬挂统一牌子,增强基层人大代表的标识度,密切群众联系,让人民群众“找得到门、认得出人”。三是规范代表专栏。建立公示专栏,常态化动态更新代表信息、履职承诺及建议办理进度,累计公示信息860条,群众知晓率达100%。四是配齐办公设备。为三级活动阵地配备电脑、打印机、档案柜等基础设备,完善网络设施设备,引入智能终端,实现办公条件标准化、信息化,强化联络、畅通民意。五是建立履职台账。建立涵盖全县155名五级人大代表的信息库,规范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登记,完善活动开展、学习培训、换届选举等工作台账,推行代表履职“一人一档”电子化管理,数字化归集代表建议188条,实现履职轨迹全程可追溯。六是完善制度体系。制定完善《群众意见建议收集交办制度》《代表工作站意见建议督办、反馈制度》等9项制度,明确接待选民、建议转办等6类28项操作规程,切实发挥人大代表倾听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履职作用。七是明确运转规程。制定代表活动计划,开展履职培训、观摩学习等活动27场,留存活动方案、签到表、议题清单等档案136册,规范“民意收集—交办—督办—反馈”闭环流程。八是运行线上阵地。依托省级服务平台建设网上代表活动阵地和可视化管理平台,专人负责运行管理,实现线上线下活动阵地全覆盖。通过标准化建设,全县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运行”的质变,真正成为代表活动的场所、学习培训的园地、联系群众的桥梁,年均接待群众300余人次,推动解决康普乡岔枝村林地纠纷等问题27件,闭会期间代表建议办结率同比提升41%。

“3”步环节规范办理流程。坚持“人民有期盼、代表见行动、社会共参与”的联动效应,构建“村-乡-县”分级分类梯次处置体系,畅通民意诉求化解路径。一是村室征集意见。在83个村社设立人大代表联络室,组织村“两委”成员和人大代表按月搜集、研判意见建议,就地就近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微诉求”。2024年累计现场处置473件,实现“小事不出网格、矛盾就地清零”。二是乡站研判处置。乡镇工作站推行“每月会商”制度,分析研判村组无能力化解处置的上报事项,对道路修缮、饮水工程等本乡镇能解决的问题,转交乡镇政府限时办结;对超出本级事权范围的,则形成工作专报于每月25日前上报县人大常委会。三是县级转办交办。县人大建立疑难问题兜底机制,每月召开分析研判会议,对跨区域、跨部门及属县级事权的复杂事项,通过专项台账报送县委、县政府,实行“县委书记交办+县长领办+人大督办”模式,将民意诉求转办、交办县级职能部门并强化跟踪督促,切实形成工作闭环。2024年攻坚化解康普乡征收土地款项拖欠、塔城镇拖欠苗木补偿等40余件群众身边的难点、堵点问题,特别是白济汛乡通过三级联动有效防范道路交通问题,仅用2天时间解决了悬在群众心头的“悬崖路”。

“3”项措施保障运行质效。坚持“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履职理念,通过严督人大代表履职、紧盯政府部门责任、鼓励乡村担当作为,确保民意诉求“条条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一是人大代表树品牌。建立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评议机制,量化代表联系群众频次、建议质量等指标,推动监督从“软任务”转为“硬约束”。深化代表“亮身份”行动,依托人大代表“家、站、室”平台开展常态化调研,精准捕捉社情民意,确保建议兼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完善代表退出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鲜明导向,切实以刚性监督赋能代表履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交办转办有回音。建立完善由县人大、政府部门和两办督查室共同参与的闭会期间代表意见建议常态化收集、办理、反馈、督查工作机制,将交办、转办意见建议办理情况纳入部门年终考核和主要负责人年度述职范围,组建“代表+行业专家”联合监督组,对交办部门开展问效,强化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部门的约谈、通报力度,确保闭会期间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有人办理、过程有人督办、效果有人跟踪、结果有人答复。三是善解群众微心愿。依托人大代表“家、站、室”实体化运行体系,建立“微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引导群众通过“家、站、室”渠道有序表达利益诉求,将群众关心的家长里短、生活琐事纳入代表履职范畴,不断增强为民代言的实效,真正打通了代表与群众之间的“民意窗、连心桥”。如塔城镇启别村代表提出“千年银杏出现树体老化、树势衰退,需要重点保护”的建议,经乡上报县并转交县林业局承办,通过邀请专家到实地察看诊断,根据诊断结果申请省林业部门20万元经费补助,聘请专业人员对症施治抢救,推动树冠显著恢复。通过及时解决诸如此类群众关心关注的“微诉求”,有效激发代表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树立“人民代表为人民”的良好形象,“有事就找人大代表”已成为老百姓的新常态。(迪庆州委政研室游文明、陶海供稿)

(责任编辑 沈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