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半岛时评|禁戴电话手表要不要“一刀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0 11:28:00    

禁止将电话手表带进校园——深圳龙华一位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的简短建议,引发全网热议。

当下的儿童电话手表,早已脱离了只有“电话+定位”等简单功能,逐渐高端化智能化,增设了社交、游戏、短视频等很多功能,不但诱导、刺激孩子攀比消费,还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加剧了孩子视力下滑,甚至影响到学习,引发家长群体的普遍焦虑。可手表是家长买的,却要求学校来禁,一些网友质疑家长在转嫁教育责任。

对此,当地教育局回应,目前深圳市未出台全面禁止电话手表进校园的规定,但始终倡导学校按“分类管理、疏堵结合”原则落实相关要求。对仅具备基础通话、定位功能的电话手表,进校后交由老师统一保管,禁止课堂使用;对含游戏、视频等娱乐功能的产品,参照手机管理要求,限制带入校园。

教育部门对电话手表进校园的表态和举措,是科学和负责的,也是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的最优解。既尊重了校园管理的复杂性,也深切理解了家长背后的朴素诉求。不论是限制有各种娱乐功能、接近智能手机的电话手表,还是准入只有定位和通讯功能的电话手表,都是为了让这一工具回归“电话+定位”的基本功能,防止智能电子产品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分类管理”也兼顾了家庭对安全联系的实际需求。电话手表在许多场景中扮演着“安全绳”的角色,一头系着孩子的手,一头连着家长的心。比如放学路上报个平安、突发状况紧急求助,为不少家庭,尤其是双职工家庭提供了安全保障。正因此,管理和引导比“一禁了之”更加契合家长的普遍期待。

我们也要看到,让校园单方面“禁入”电话手表,相当于解题只解了一半。如果学校以“最优解”尽到了约束智能电子产品泛滥的责任,家长也应担负起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给出问题的“新解法”。

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既不现实,也不利于孩子成长。因此,家长需要转变思想认知,给孩子和电子产品之间构建起健康融洽的共生关系,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与其筑起高墙隔绝电子产品,不如借此培养孩子的数字素养。当家长从“高压管控”变成了“有效引导”,那电子产品就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孩子认识世界,锻炼自律的数字伙伴。

说到底,电话手表终究是一件工具。它的利与弊,取决于规则和技术的同步升级,也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善用。只有家校之间达成共识、各尽其责、协同配合,而不是彼此推诿、相互“甩锅”,或依赖政策单向“出手”,才能让家长的焦虑有出口,孩子的安全有保障,老师的清静不被打扰,实现科技产品为成长护航的最终目的。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高书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