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寻根:青岛人从哪里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2:42:00    

“我一直觉得,青岛是一座移民城市”“我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可听老一辈人讲,祖先是从外地迁来的”……

这是不少青岛人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谈起自己的祖籍,常见的说法有“山西洪洞大槐树”“云南乌撒卫”“海州”“青州”等。

众说纷纭背后,隐藏着怎样扣人心弦的家族故事?扑朔迷离的传说中,又沉埋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图源:洪洞文旅

每到清明,“寻根溯源”都是热门话题。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上这场充满温情的人文之旅,一同探寻:青岛人的根,到底在哪里?


青岛人都是从外地迁过来的吗?显然不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类的繁衍与发展从未间断。

生长于斯的莱夷族群。考古发现,数万年前,大珠山滨海区域、小沽河沿岸等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东夷是中华大地上的古老族群之一,涌现过太昊、后羿等诸多杰出人物。在胶东半岛一带生活的,是东夷人中的莱夷。新石器时代之后,胶东半岛出现了众多方国。到周代,姜子牙被封至齐国。在齐国扩张过程中,东夷人口不断聚合分流,沿海区域也有了更多百姓居住。春秋战国时,即墨成为齐国“五都”之一,人口众多,很是繁华。

开发琅琊的政令移民。春秋战国之交,为实现霸业,越王勾践北上迁都琅琊,带来不少江南移民。秦始皇灭六国后,为巩固疆域、加强对新领地的治理,征发3万黔首东迁至琅琊,并在此设郡。这是一次规模浩大的移民行动,被征发的移民除了筑琅琊台外,还建城池、筑港口,深刻地改变了琅琊的历史面貌。这些移民对青岛地区的开发建设也产生巨大推动力。

青岛琅琊台景区

经济引领的自主移民。汉代,山东半岛有胶东国、琅琊郡等,经济发展较快,人口随之增长。但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战乱频仍,百姓背井离乡。直到隋代,即墨县城向东南迁移并重建,依山濒海,重现安定局面。唐宋时,胶州、即墨成为半岛东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延续到元代,持续吸引人口向这里集聚。


元末明初,山东地区战火连绵,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明代政局稳定后,朱元璋、朱棣接连实施“移民宽乡”政策,由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相对匮乏之地,移民至地广人稀、亟待开发之地。

青岛地区因战略位置和发展潜力,成为接收移民的重点区域。人们熟知的 “山西洪洞大槐树”“云南乌撒卫”等传说,大多源于这一时期的移民活动。

这些移民在青岛这片新的土地上扎根繁衍,甚至构成了一些地方人口的主体。比如,《城阳史话》记载,全区七成以上村庄,都是在明代建立的。

“大槐树”的根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歌谣在青岛广为流传。

崂山乌衣巷社区的古槐 图源:崂山档案

明初的山西相对安宁,战乱较少,人丁兴旺,成为当时重要的人口迁出地。一批又一批百姓踏上迁徙之路,其中不少人来到青岛地区。在《青岛地名志》的记载中,明确由“大槐树”迁徙而来的村庄,就有30多个。

这些移民大多出身底层,生活困苦,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歌谣成为他们传递信息、延续记忆的重要方式。久而久之,“大槐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深深刻入一代又一代后人心中。

在青岛,很多族谱上写着来自“小云南”“小云南大槐树”。“小云南”是云南吗?据专家考证,“小云南”很可能在山西,指古代“云中”以南的山西地区。近年来修编史志时提及“小云南”,往往会在前面加上“山西”二字。比如,崂山的乌衣巷、西海岸新区的武家庄、胶州的辛疃村等,都由山西“小云南”迁来。

“乌撒卫”的乡愁。明代,青岛地区迎来大量云南移民,这与卫所制度紧密相关。为抵御倭寇,巩固海防,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鳌山卫开建,大批军户陆续从云南辗转来到青岛地区。这些军户中的绝大多数并非土生土长的云南人,而是朝廷征讨云南时迁移过去的。乌撒卫原是一个军屯要地,这些军户来青岛地区后,习惯把乌撒卫说成是自己的老家。据考证,市南、市北和李沧原有的村庄,半数以上与云南移民有渊源。平度和莱西地区情况又有所不同,这里的部分军户从四川迁来,如平度的官亭村、莱西的顾家村等。

雄崖所见证着移民对这片土地的贡献

整个明清时期,青岛地区对人口的集聚力不断增强,吸引各地移民纷至沓来。其中,有不少人从海州(今连云港一带)迁来,如西海岸新区的徐氏族人;还有不少人从山东省内迁来,如李沧的大枣园村、城阳的城子村等,都来自青州。


青岛开埠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提速,对劳动力和商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怀揣梦想的人们纷纷涌入。

工业培育“生力军”。胶济铁路开通后,各种轻工、纺织等产业逐步兴起,很多年轻人来青务工。比如,20世纪前期,仅从青州到青岛的女性就有7000多人,主要做纺织女工,包括舒、关、曹等多个姓氏。她们多在沧口、崂山一带定居下来,不仅为青岛纺织业注入新鲜血液,也为城市发展带来新活力。

艺术家贾真耀创作的雕塑“纺织女工”

商业引入“掘金者”。港航贸易崛起,吸引各地商人前来。从省内的掖县(今莱州)、昌邑到省外的江苏、浙江、广东、河北等地,都有众多商人居住在青岛。当时的数据显示,全市有齐燕会馆、三江会馆、广东会馆、宁波旅青同乡会等19个重要同乡组织。

文化撒下“新种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蔡元培、杨振声等致力在青岛办学,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众多知名学者也纷纷来青,在其悉心培育下,一批批学生脱颖而出。他们中的不少人留了下来,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生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青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吸引全球大批优秀人才,来此大展拳脚、实现梦想。

在即墨古城,谱牒“活”了起来


千百年来,青岛地区的人口流动从未停息,形成了“中外咸集、五方杂处”的人际环境,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落地生根的韧性。在古代,长途跋涉极为艰辛。在山东口语中,人们把上厕所叫作“解手”,据说就是因为移民过程中总被捆着双手,想上厕所时,只好对押解的官差说:“差爷,解开手,我要上厕所。”后来简化为“解手”。另外,不少村落至今仍有五六百年树龄的大槐树,大多是移民建村时种下的,寄托着对故土的思念。

今天,我们在很多村志、家谱中,仍能读到那种重建家园的坚毅和决心。光阴荏苒,当年的移民早已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那些村落或成为和美乡村,或在原址矗立起高楼大厦,但那份白手起家、敢于开拓的勇气,代代传承。

包容四海的胸襟。纵观整部历史,这片土地既有自身绵延千年的根脉,又汇聚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人群。不同的方言、风俗等碰撞、交融,形成了“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风”的奇妙景观。这在每年春节、清明祭祖等节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每到清明祭祖,风俗差异表现得尤为突出 赵健鹏 摄

各种异质性文化元素相融合,加上城市特有的国际化视野,使青岛的文化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五湖四海的人们,只需一杯新鲜啤酒,就可轻松坐在一起聊天;只需一个共同目标,就能齐心协力,并肩作战。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青岛,恰似那浩瀚无垠的大海,始终热情地敞开怀抱,接纳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来了就是青岛人”。

作者:学义 新宇

来源|青岛宣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