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市首批社区体重管理门诊来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5:02:00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喊你来减肥”成为热门话题。近日,温州市首批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门诊上线,以“减重即健康管理”为核心理念,为周边居民提供个性化、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方案,实现家门口就能管理体重。

家门口就能管理体重

国家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超重加肥胖人群占比已接近50%,预计到2030年,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个人体重是私事,但亿万人的体重异常就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健康挑战,2024年以来温州市卫生健康委与有关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活动,筹划健康体重专项行动,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借此机会,温州市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体重管理门诊,鹿城区大南街道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其中一个

“在慢病管理中我们发现,很多患者血压、血糖控制得不错,但超重、肥胖问题却异常突出。”鹿城区大南街道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谢海策在采访中透露,超重和肥胖不仅是高血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更与心血管疾病、部分癌症等紧密相关,然而却没有引起很多人重视。基于此,该中心从2024年起筹备体重管理项目,旨在通过科学干预,帮助居民重塑健康生活方式。

“体重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医学、营养学、运动学、心理学等多领域协同。”谢海策表示,目前该中心配备了两个团队,每个团队3—4人,包含全科医生、护士、营养师、运动指导师,形成了“筛查-建档、评估—干预—随访”的全流程服务链,同时还引入人体成分分析仪等设备,精准评估肥胖类型。

患者在体重门诊就诊后,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团队会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身体指标测量与评估,涵盖身高、腰围、臀围、体脂率、血压以及血糖等项目。随后,多学科团队会开展全面深入分析和讨论。依据检查评估的结果,专家团队会建立其专属的信息化体重管理档案,并精心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其中,社区营养师将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出发,为患者量身定制膳食营养管理处方。

受试者一个月减重4斤

日前,鹿城区疾控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温州市城南小学推出了医校共同协作的社团课——“健康管理营”。9名超重儿童通过膳食调整和运动干预,一个月内平均减重2—4斤。一名家长反馈:“每天按‘211饮食法’搭配三餐,体重下降的同时,体能也明显提升。”

“211饮食法”即每餐包含2份蔬菜、1份优质蛋白和1份主食,通过简单易行的规则帮助家庭调整膳食结构。“减重不一定就要剧烈运动,关键在于改变生活方式。吃出来的状态,我们照样可以科学地吃回去。”谢海策说。

为精准锁定目标人群,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信息化系统——体重管理系统筛查辖区慢病患者数据,结合BMI指数(≥24为超重,≥27为肥胖)及腰围等指标,建立超重/肥胖预选人群目录。目前,中心在管慢病患者约6900余人,其中超重、肥胖患者达到了2000余名。同时,在门诊设置智能身高体重仪,实时将数据同步至医生工作站,对就诊时发现的超重患者触发“筛查提醒”。

“不同的服务对象我们将按健康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同样是超重10斤,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干预方案截然不同。”谢海策表示,对于轻度超重者,中心侧重于通过健康宣教提升超重者的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无慢病合并症的中度超重、肥胖患者,将制定个性化饮食、运动方案干预;有慢病合并症的中度超重、肥胖患者,我们会邀请市级医院专家会诊后评估风险,制定个性化、低强度的干预措施,如八段锦、调整膳食结构等,“我们不强求快速减重,而是引导患者看到阶段性成果,增强信心。”

对于干预效果的评估,门诊采用“阶段性毕业”机制:当患者BMI降至正常范围、体脂率达标且能自主维持健康生活方式1—2个月以上,即可申请“毕业”。“毕业不是终点,而是健康管理的新起点。”谢海策表示,门诊将为“毕业”患者建立长期健康档案,定期提醒复查,防止体重反弹。

将持续完善全流程服务

体重管理门诊如何收费?今年3月21日,鹿城区卫健系统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新增健康管理服务包等自费项目价格进行了公示,其中健康服务包(基础版)费用为980元/28天、618元/14天;营养版1720元/28天、860元/14天;高糖精准管理服务包1460元/28天;营养增肌服务包468元/14天;健康运动服务一对一50元/人次,小组240元/12次/人;人体成分分析20元/人次。

目前,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门诊仍处于试运行阶段。未来该中心计划进一步采购智能设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帮助群众在减重的过程中,完成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的认知变化,逐步提高健康素养,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随着这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门诊的上线,也标志着基层医疗从“治病”向“防病”迈出关键一步。未来政策、技术和服务不断完善后,“科学减重”将不再是难题,而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健康生活方式。


供稿:温州晚报

记者谢施琦

摄影:谢施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