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08:58:00
今年85岁的王森照,是一位普通居民,也是一位牡丹种植专家,曾获“牡丹大师”称号。他与牡丹打了一辈子交道,带头繁育、种植牡丹,是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
如今,王森照尽管已到耄耋之年,却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我从小喜欢牡丹,这一生要与牡丹为伴。”16日,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村里的牡丹园艺厂,是他爱上牡丹的地方
王森照是洛阳市洛龙区定鼎门街道新村社区居民,他家的小院,俨然成了牡丹园。院内栽种着50多株牡丹,有赵粉、姚黄等九大色系。眼下,花开正艳,春风拂过,花枝轻颤,暗香浮动。老人穿梭其间,仔细查看每一株牡丹的长势。“这是豆绿,这是黑豹,这是海黄……”对于自己种植的牡丹,老人如数家珍。
新村素有“洛阳后花园”之美誉,牡丹栽培历史悠久。王森照的牡丹情缘始于童年,他的启蒙老师是自己的父亲。在他小时候,村里有一个牡丹园艺厂,占地200多亩,是村办企业,父亲是该厂厂长。
王森照回忆,每到周末或放假,他就跟着父亲在牡丹园艺厂里干活,学习修剪、打药、治虫等牡丹养护技能,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的气质深深吸引了他。
在王森照的记忆里,早期的牡丹种植以药用为主。他说,牡丹根又叫丹皮,具有清热降火、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
每年4月,牡丹园艺厂就成了花的海洋,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前来观赏,新安、孟津等周边县区的人也会慕名而来。“我们敞开大门欢迎大家,只是要时时提醒大家文明赏花,毕竟牡丹娇贵得很。”说起往事,王森照脸上浮现出笑容。这段经历,也让他早早意识到牡丹的观赏价值,为后来发展牡丹产业埋下种子。
发展牡丹产业,让他家盖起了两层小楼
1962年,王森照开始系统学习牡丹栽培、种植技术。当时,他从校园走出来不久,仅有初中文化的他面对未来有些茫然。“种植牡丹吧,这是门吃饭的手艺。”父亲的一句话,为他指明方向。
白天,王森照泡在牡丹园里观察研究,夜晚就阅读相关书籍。他大胆实践,将传统的劈接技术改为更高效的贴接法。通过反复试验,他还成功将单瓣牡丹杂交培育为重瓣品种。短短几年间,他就成长为牡丹种植能手。
1983年,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的成功举办,在王森照看来是洛阳牡丹产业腾飞的起点。“市里号召发展牡丹产业,还提供贷款支持。”回忆往昔,老人眼中闪烁着当年的激情。他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难得的机遇,决定承包土地扩大种植规模。
对于发展牡丹产业一事,王森照的爱人起初并不支持。她认为,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家里正需要钱,而大规模搞牡丹种植周期长、成本高,万一失败了咋办。
面对爱人的反对,王森照并未退缩,经过反复沟通,终于说服了爱人。“我从银行贷款20万元,在原洛龙区栖霞宫村、狮子桥村承包了十几亩地,作为牡丹繁育基地。”王森照回忆。
创业的日子异常艰辛。王森照与爱人吃住在地里,像照顾婴儿般呵护着每一株牡丹。三年寒暑,他们的付出终于迎来回报——培育的牡丹因品质出众被抢购一空。还清贷款后,他们净赚20万元,盖起了两层小楼,还添置了摩托车。
王森照是首批发展牡丹产业的个体户,在他的示范带动作用下,不少村民加入牡丹种植队伍。
牡丹不仅仅是花,更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王森照靠种牡丹出了名,成为专家。他经常受邀参加培训或讲座,介绍分享洛阳牡丹的发展历史、栽培技术与市场前景。
王森照根据市场需求与变化,不断精进牡丹种植技术。后来,洛阳的反季节催花牡丹深受市场欢迎,他又学习催花技术,与种植户们一起到广东推销洛阳催花牡丹。
凭借过硬的牡丹种植技术及对洛阳牡丹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2004年,河南省花卉协会授予王森照“牡丹大师”荣誉称号,他的牡丹繁育基地还获得过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称号。
如今,王森照早已将产业交给孩子打理。不过,他仍保留了半亩牡丹园,隔三岔五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孩子们都说,他该享享清福了,但他舍不得丢下这份事业。
“看着牡丹开花,我心里就舒坦。”王森照笑着说,对于他来讲,牡丹已不仅仅是花,而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份情缘将陪伴他终生。(洛报融媒·洛阳网首席记者 魏巍 实习生 高文萱 文/图)
Labubu掀起的“全民追捧”风潮,不仅让背后母公司泡泡玛特在二级市场价格一路上升,也直接带动泡泡玛特第二季度收入的实现大幅增长。近两个月来,与多家机器人、AI玩具等硬件厂商交流时,他们都有相似的愿景:做出一款和Labubu一样的现象级产品。抽丝剥茧来看,Labubu的出圈还是离不开陪伴带来的情绪价
【学思践悟】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要“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十五五”时期作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决胜期,
9月3日,北京,阅兵式装备车队震撼驶来。当坦克第一车进入人们的视野,彼时的开原市,一位67岁的老人看着屏幕中那个英姿飒爽的军人,伸出了大拇指,双眼噙满泪水。老人名叫丁泓芳。阅兵式上,驾驶坦克第一车的军人,是老人的儿子——陆军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一级军士长丁辉。9月4日,记者走进丁辉父母家中,探访“光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5年9月3日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标兵。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济宁发布2025-08-28 22:40:33持续深化交流合作 推动实现互利共赢温金荣会见中海集团客人8月28日下午,市委书记温金荣会见了中海集团董事,中国海外宏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庄勇一行。 温金荣说,济宁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著称,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基础坚实,区位交通优越,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