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民教育观察|留给只会考“标准答案”的时间不多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3:46:00    

听多了“留给中国足球队的时间不多了”这句话,没想到,曾担任过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的俞立中竟疾呼:“留给学校依赖传统教育模式办学的时间也不多了,需要思考未来教育应该怎样推进。”

昨天在上海籽奥高级中学举行的一场高中教育改革与创新论坛上,俞校长的话引起教育专家和一线校长的共鸣,认为在深受AI影响的时代背景下,现有的学校构架、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必然需要寻求突围。

学会学习、选择和思辨

校外补课那么卷、作业“题海”那么深、考试难度那么大,真的有用吗?“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对我说,传统的书面考试只能够测试出人的智商里的两方面情况,一是逻辑能力,二是记忆能力,其他诸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艺术才能等,基本上是‘考’不出来的。”俞立中说,应试教育只是在培养学生的固定思维,学校必需有考试,但考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为难学生,而是为了检验教学的效果。

俞立中校长演讲

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必然会倒逼高中教育改革。怎么改?俞立中说,高中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从源于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向信息化时代的“个性化”教育转变。原来的工业化社会,更多地强调人才培养要有统一的“规格标准”,所以就衍生出所有的学校都执行一个课程标准,所有的学生都学一套统编教材,所有的教师都按一样的课程体系教学。未来,学校和教师一定还会存在,但功能一定会发生变化。因为,很多知识性的东西,通过AI工具都可以查到答案,但一个人的技能素养、创新能力的塑造与发展,靠人工智能是完成不了的。因此,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同学们“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思辨”,这才是在学校里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本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一种教育模式适用于所有的人,教育只有提供更多的选择,才能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

教师是引导者不是答案提供者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说,教育在人工智能面前变得很脆弱,原因就是我们现有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建立在让学生单向地“接受”和“服从”基础上的,教师上课时把预制好的答案传给学生,让他们接受这个“标准答案”,而不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从现在开始,教育的目标必须转为培养人的素养,即必备的品格、关键的能力。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和讨论的热情,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更像是一位引导者、助学者,而不是答案的提供者。

“学校创办一年来,我们给全校教师出了一个题目——高中教育的责任究竟是什么?”籽奥高中总校长王慧琴说,学校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的“全人(whole person)”的教育构想,就是要从品格发展、学术素养、批判性思维、情感发展、健康的社交技能、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等六个维度实现对人的完整教育。

王惠琴校长分享办学理念

“高中校园应该是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创意空间。”王慧琴介绍的籽奥高中是这样的,“以C栋教学楼为例,我们正在打造一系列充满活力的互动空间。在那里,同学们可以静静地阅读一本心仪的书、展开一次又一次热烈的学术讨论、展示一下个人的才艺或作品、向同学和老师自由地表达想法。我们还希望整个校园可以成为流动的艺术画廊,可以成为充满科技魅力的创新馆,可以成为富有戏剧张力的沉浸式表演舞台。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同学们将想象力转化为现实的载体。每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创意的孵化器,每一面墙都可能见证同学们的成长与蜕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