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4:28:00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在科幻电影中,人们常常看到角色通过手势直接操控悬浮在空中的全息图像,如今,这一场景正在从虚构走向现实。一项混合现实技术的突破使得可以物理操控的全息图像成为可能。
在 3 月 6 日上传至 HAL 开放档案库的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们探索了如何利用弹性材料作为体视显示器(volumetric display)的关键组成部分,实现对三维全息图像的抓取和触碰。这项创新意味着人们能够像操作实体物体一样与 3D 图形进行交互,例如用手抓住并移动一个虚拟立方体,而不会损坏全息系统。尽管该研究尚未经过同行评审,但科学家们通过视频展示了这一技术。
“我们已经习惯了与手机的直接交互,比如用手指轻点按钮或在屏幕上拖动文件 —— 这种交互方式对人类来说是自然且直观的。这个项目使我们能够将这种自然交互应用于 3D 图形,利用我们与生俱来的三维视觉和操控能力。”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纳瓦拉公立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阿西尔・马尔佐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据IT之家了解,研究人员将在 4 月 26 日至 5 月 1 日在日本举行的计算机系统中的人为因素(CHI)会议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全息图像在当今社会并不陌生,它们被用于增强公共展览或作为智能眼镜的核心部分,然而,能够与之进行物理交互一直被认为是科幻电影中才能实现的事,比如在漫威电影《钢铁侠》中出现的场景。而这项新研究首次实现了用双手在空中操控 3D 图形。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了全息技术的工作原理。在支持全息图像的体视显示器中,核心部件是一个扩散器。这是一个快速振荡的、通常是刚性的薄片,数千幅图像会同步投影到其不同高度的位置,从而形成 3D 图形,也就是全息图像。
然而,振荡器的刚性意味着如果它在振荡时与人手接触,可能会损坏或造成伤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尚未公开具体细节的柔性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在不损坏振荡器或导致图像恶化的情况下被触摸。
在此基础上,人们得以操控全息图像,但研究人员还需要克服弹性材料在被触摸时发生变形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进行了图像校正,以确保全息图像能够正确投影。
尽管这一突破仍处于实验阶段,但如果实现商业化,其将有着诸多潜在的用途。研究人员在声明中表示:“屏幕和移动设备等显示设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用于工作、学习或娱乐。能够直接操控的三维图形在教育领域有着应用前景,例如可视化和组装发动机部件。此外,多个用户可以在无需虚拟现实头显的情况下进行协作交互。这些显示器在博物馆等场所尤其有用,参观者可以轻松地走近并与内容互动。”
随着我国城镇养宠人士的不断增多,宠物出行需求日益凸显。据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养宠人士数量已接近7000万,宠物医疗、寄养、携宠出行等需求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每年约有数百万只宠物通过各种方式出行,其中包括网约车、跑腿寄送等。然而,宠物出行市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痛点。目前,宠物出行市场虽然需求
北京商报讯(记者 翟枫瑞)4月13日,浙江开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尔新材”)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称,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4.49亿元,同比下降27.05%;实现净利润2373.04万元,同比降幅达68.10%。对于业绩的下滑,开尔新材表示,业绩下滑主因下游需求复苏缓慢、市场竞争加剧及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在科幻电影中,人们常常看到角色通过手势直接操控悬浮在空中的全息图像,如今,这一场景正在从虚构走向现实。一项混合现实技术的突破使得可以物理操控的全息图像成为可能。在 3 月 6 日上传至 HAL 开放档案库的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们探索了如何利用弹性材料作为体视显示器(v
湖北日报讯(记者龙华、通讯员黄洁莹)一岁宝宝毫无征兆突发脑出血,经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紧急手术解除了生命危机,医生剥茧抽丝,揪出了第八凝血因子这一“元凶”。3月底,一向健康的小昊(化名)突然在家昏迷,送往附近医院时右侧瞳孔已散大,无对光反射,频繁呕吐,伴四肢抽搐,当地医院完善颅脑CT提示右侧额颞叶脑出血
将手指放在头骨后部,与耳朵顶部齐平的位置,从这里深入大脑内部,来到一个充满液体的腔体附近,就会遇到一小束呈青金石色的细胞——这就是蓝斑。尽管它的大小只有几毫米,却蕴藏着调节思维活跃程度的强大力量。研究表明,蓝斑犹如控制大脑活跃度的变速器。英国神经科学家兼作家米图·斯托罗尼表示,蓝斑能够根据特定的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