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6 20:13:00
5月26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26日下午的主论坛上,知名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分享真知灼见,汇聚智慧动能,为文化强国建设探寻实践进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在主论坛上作了“在文化生命体的实践创造中把握文化主体性”的主题发言,深度剖析文化生命体、文化主体性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张志强认为,将文化理解为生命体,是用生命的有机性连接起了自然与文化,在自然与文化之间建立起了生命性的关联,让自然与文化成为了一种连续的生命体,一种自然生命成长为文化生命的连续生长的过程。一个文化生命体能够生生不息、连绵不断,在于其总是能够把握创造历史、走出困境的文化主体性,展现其内在的生命力,畅达其生机。因此,文化生命体是文化主体性的生命基础,文化主体性则是文化生命体不断成长的创造机能。
中华文明作为文化生命体必须有自己创生的现实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磨难而经久不衰,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华民族能够不断把握历史主动,充分发扬文化主体性,深刻把握文化生命体创造的机能,在不断创新中推动中华文明连续发展。张志强表示,我们要发扬文化主体性,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的社会和社会的人类的文明新形态。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强世功作“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题发言。他表示,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然要摆脱西方基于现代国家建设而形成的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同时,建构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
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强世功表示,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相结合,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哲理、学理;必须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成“新的中国学”,建成面向未来的“中华文明学。”强世功认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将理论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走新兴交叉学科的路子。
“《哪吒之魔童闹海》能在全球动画电影票房中一举冲顶,一则是它身集中华文化的神韵,一则便是它脚踩数智的‘风火轮’。”对于数智之潮,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表示,不少人既“翘首以待”,又“紧张忐忑”,担心人类的创造力被“侵蚀”甚或“终结”。
“当今时代,数智这一新生力量要很好地发挥作用,也要由具备更强创新创造自觉与能力的人来掌握它们。”沈壮海表示,要更加注重全民族文化素养的增进、数智素养的提升,更加注重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涵养与激发,更加注重有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又熟谙数智技能的文化高端专门人才的培养,让数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创造能力的提升、服务于新文化的创造。
“主流媒体担负着塑造主流舆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是文化强国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总编辑龚政文表示,面对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市场环境的冲击,传统主流媒体暴露出传播主导力不足、体制机制适应性不强、成规模的创新体系不易建立、转型身段不够灵活等痛点和短板。系统性变革是主流媒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命题。
如何开展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龚政文总结主流媒体应该通过观念变革、动力变革、结构变革、内容变革、技术变革、传播变革、管理变革七项系统性变革措施,成为既有主流媒体底色、又有商业平台活力,既在新闻宣传上有强大声量、又在文化创造上有夺目光芒,既优秀创意源源不断、又技术创新步步生花,既在国内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又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AR/VR等数字化技术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让静止的、尘封的历史文物文献‘动起来’,转变为动态演绎,以更鲜活、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表示,在文化建设的广阔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化的协同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高文认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引导算法包容性设计,用现代社会的公平正义价值观构建数据审核机制,借助艺术文化提升人工智能的审美创造力,可让冰冷的代码产生温暖的人文温度,推动人工智能在文化浸润中实现技术向善,成为服务人类文明进步的有益伙伴。
如何推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高文建议,要全方位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技术方面,要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产业方面,要从需求出发拓展AI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中国的城市实践正在开拓“城市作为文明容器”的新命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谈到,广州永庆坊改造项目,保留了社区的原有肌理和社会网络,通过修缮老旧建筑、引入新兴业态,重塑了街坊生活美学,也激发了社区经济活力;深圳以“深圳读书月”等活动为引领,释放大量公共文化空间,极大地提升了城市人文气质。这些城市实践,培育了中国文化在地的内生动力。
“在全球城市化困于效率与公平的撕裂时,中国实践要为人类文明提供一种崭新的城市范式。”谢有顺表示,中国城市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注重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与生态保护,让历史文脉浸润日常生活,让城市文明引领人类未来。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李润芳 刘单燕
5月25日至26日,以“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政党在行动”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同周边国家政党对话会在北京举行。马来西亚人民公正党主席、政府总理安瓦尔,巴基斯坦穆盟(谢)领导人、政府总理夏巴兹,泰国为泰党党首、政府总理佩通坦向会议致贺信。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出席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东北亚、东南亚
5月26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26日下午的主论坛上,知名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分享真知灼见,汇聚智慧动能,为文化强国建设探寻实践进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在主论坛上作了“在文化生命体的实践创造中把握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5月22日至26日在深圳举行。历经21届发展,文博会记录了中国文化产业迸发出的澎湃动能,文博会也从“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迈向“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今年的文博会首设人工智能展区,重点突出博览和交易功能,多项指标迎来新高、多个项目属于首
云南展区文创产品热销。 本报记者 张梅焕 王小羽 高祎祎 摄5月24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进入第三天,云南展区凭借多元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本次展会的焦点。驻足于建水紫陶展台,玫瑰造型的香炉散发着清幽古韵,遍布细腻圆孔的紫陶茶具似镂空雕花……建水紫陶的文化价值在于其对中华
当传统书展模式遇到新时代文化消费需求,长春选择了更具公共性的路径,将书博会从封闭展馆延伸至城市的“毛细血管”,以开放的姿态重构人与书、人与城的深度联结,为东北振兴注入文化原动力。15日上午,刘醒龙、毕飞宇、乔叶、班宇等作家出现在长春一家咖啡馆,他们时不时地拿起书翻看,咖啡冲泡产生的香气,让阅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