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小克莱伯·门多萨:以电影为笔,书写巴西社会万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04:17:00    

作者:马立新(山东师范大学数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在国际影坛,巴西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绽放着独特的艺术之光。2025年5月,他凭借《秘密特工》荣膺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其个人艺术造诣的高度认可,也让全球观众将目光聚焦于他所构建的巴西电影世界。多年来,门多萨的电影以敏锐的视角、独特的镜语和深刻的洞见,诠释着巴西的特色文化和社会现实,成为当代影坛的一道亮丽风景。

《秘密特工》海报 资料图片

《水瓶座》海报 资料图片

从影评人到电影导演

1968年,门多萨出生于巴西伯南布哥州的累西腓。早期,他在新闻传媒领域耕耘,作为影评人与记者,频繁为多家电影批评杂志撰稿。这段经历让他深入接触到各类影片,对电影艺术有了全面且深刻的理解,也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审美经验。

20世纪90年代,门多萨开始尝试小说、纪录片与短片创作。从这时起,他不断探索电影表达的边界,逐渐从录像拍摄过渡到数字摄影和35毫米影片的制作,其间产出了多部短片,每一部都像是他在电影创作道路上的脚印,见证着他的成长与进步。

2012年,门多萨迎来了电影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推出个人首部长片《舍间声响》。影片以累西腓市的一处中产阶级社区为背景,当时该社区盗窃与抢劫案件频发,居民人心惶惶,试图聘请私人安保公司来保障安全。门多萨采用多线叙事,生动勾勒出社区的面貌,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此片在鹿特丹影展首映后便收获众多影评人的赞赏,还代表巴西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部作品让门多萨崭露头角,也证明了他已经成功从影评人转型为导演。

2016年,门多萨执导的《水瓶座》入选第6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无疑是对他创作才华的又一次肯定。影片中退休音乐评论家克拉拉与三个孩子住在名为“水瓶座”的小屋中,而她所居住的这栋老建筑却面临被开发商收购拆除的命运,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故事。《水瓶座》上映后取得不俗反响,还被法国《电影手册》评为年度十佳电影之一,进一步提升了门多萨在国际影坛的知名度。

2019年,门多萨与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联合执导动作冒险电影《巴克劳》,再度闯入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一举斩获评审团奖。《巴克劳》的故事设定在巴西一个叫巴克劳的村庄,村庄突然在地图上消失,与此同时,两个异乡客的到来再次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影片以独特视角呈现巴西内陆乡村的原始与鲜活,以创新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国际影坛的高度赞誉。

2025年,电影《秘密特工》横空出世,标志着门多萨的艺术创作攀上了新的高峰。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977年,也是巴西军事独裁统治的最后阶段,主人公马塞洛本是一名教师,却不幸卷入政治动荡的漩涡,为躲避迫害而踏上逃亡之路。为了打造这部作品,门多萨耗费三年时间精心打磨剧本。在第7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进行全球首映时,《秘密特工》放映结束后赢得长达13分钟的起立鼓掌。这部电影再次彰显了门多萨在电影创作领域的深厚功底与无限潜力。

《巴克劳》剧照 资料图片

记录巴西社会现实与特色文化

检视门多萨从影以来的作品,对巴西社会现实的表现和对巴西文化的再现是他一贯青睐的主题。

他的电影常常聚焦于巴西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社会变迁,以及这一过程中人们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与追寻。在《舍间声响》里,累西腓市中产阶级社区原本宁静的生活被频繁的盗窃与抢劫打破,这不仅反映了社会治安问题,更象征着现代化带来的秩序改变对传统社区关系的冲击。社区中不同阶层居民面对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那些曾经因制糖业致富的家族逐渐衰落,却仍试图维持贵族式的生活;新跻身中产阶级的人们则在不安中寻求新的保障。他们在社区中的互动、对安保人员的依赖与质疑,都凸显了人们在现代化浪潮下对自我身份定位的迷茫与重新探索。

《水瓶座》则更为直接地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碰撞下人物的身份认同困境。克拉拉居住的小屋承载着她多年的生活记忆,开发商的收购企图代表着现代资本力量对传统空间的侵蚀。在与开发商及其代表周旋的过程中,克拉拉不断地回忆过去,与家人、朋友的互动也揭示出她在面对社会变迁时努力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身份认同,以对抗现代社会带来的身份迷失感。

《秘密特工》同样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的身份认同问题。在军事独裁统治的阴影下,马塞洛被迫隐姓埋名地生活。他原本的教师身份被无情剥夺,新的身份只是为了生存而伪装的外壳。他不断在真实自我与伪装身份之间挣扎,试图在混乱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一丝自我认同感。

对社会阶层差异与矛盾的展现是门多萨关注的另一个主题。电影《巴克劳》中,巴克劳村庄里生活着不同阶层的人——医生、农民、商人、教师等,他们虽看似和谐共处,但阶层差异依然明显。底层群体遭受着暴力侵害,政客们用垃圾车给居民送去过期食品和药品,表面上是“救济”,实则是虚伪的作秀,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村庄里有限的资源分配不均,也导致不同阶层之间潜在的紧张关系,如在水源缺乏的情况下,各阶层为了生存而产生的微妙竞争与冲突,都被门多萨敏锐捕捉并呈现出来。在《秘密特工》中,社会阶层差异同样通过一些细节得以体现。马塞洛作为被追捕的对象,在逃亡过程中接触到不同阶层的人,有同样身处困境的底层民众,也有独裁政权下的特权阶层。门多萨通过这些情节,揭示了军事独裁统治时期阶层差异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以及不同阶层在社会动荡中的处境和命运。

对巴西本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也是门多萨电影的重要主题。在《巴克劳》中,村庄里的历史博物馆成为当地居民铭记身份、传承文化的重要象征。尽管村庄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如在地图上消失、外界势力的干扰,但居民们坚守着本土文化的根脉。博物馆中展示的物品、记录的历史,是巴西乡村地区独特文化的体现,它们见证了村庄的发展变迁,也维系着居民们的情感纽带。《水瓶座》里,克拉拉作为音乐评论家收藏的大量书籍和唱片是巴西音乐文化的一部分。面对现代社会的冲击,克拉拉对这些藏品的珍视,以及她在回忆中对音乐文化的赞美和追溯,都表现出人们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坚守。《秘密特工》也巧妙融入了大量巴西本土文化元素。影片中狂欢节的场景热闹非凡,色彩斑斓的服饰、热情洋溢的音乐舞蹈,这些都是巴西文化的鲜明符号。门多萨通过这样的呈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巴西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

《舍间声响》海报 资料图片

鲜活人物勾勒巴西社会群像

门多萨的电影世界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些人物成为他生动描绘巴西社会现实和特色文化的最佳载体。

《水瓶座》中的克拉拉思想独立,对生活有着自己的坚守。她深知小屋对于自己和家族的意义,那是承载着几十年生活记忆和文化情感的地方。在与开发商及其说客周旋的过程中,她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与外界抗争的同时,克拉拉还要面对家庭内部的分歧——孩子们对她拒绝出售房屋的做法并不完全理解,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她的坚忍并非盲目,而是源于对自我价值和文化传承的深刻认知。通过克拉拉这一形象,门多萨展现了巴西女性在面对社会变革和外部压力时的强大内心和抗争精神,她们不再是被动接受命运安排的群体,而是能够主动捍卫自己权益的行动者。

在《舍间声响》中,门多萨塑造了一群精神焦虑、灵魂难安的中产阶级形象,其中以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比阿特丽斯最为典型。社区的治安问题让这位母亲陷入极度的不安与焦虑之中,邻居家看门犬的狂吠更是加剧了她的精神紧张,使她变得疑心重重甚至有些疯狂。为了寻求安全感,比阿特丽斯和其他居民一样,将希望寄托在私人安保公司身上。然而,随着安保人员逐渐掌控社区,她又陷入对隐私和自由丧失的担忧中。她的迷茫反映出中产阶级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对自身地位和生活方式的不确定。他们渴望找到稳定和安全感,却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失去原有的一些东西,这种内心的煎熬被门多萨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巴克劳》中,门多萨通过乡村女医生多明加斯表现了顽强生存的乡村居民形象。在巴克劳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村庄,药物紧缺使得多明加斯在为病人治疗时困难重重。但多明加斯并没有放弃,而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尽最大努力救治村民。村庄面临外界势力的侵扰——如虚伪政客的操控和美国小队的袭击,多明加斯与其他村民一起,积极参与到保卫村庄的行动中。通过多明加斯以及其他村民形象,门多萨展现了巴西乡村居民在艰苦环境下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始终不向命运低头,努力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和生活方式。

此外,门多萨在《秘密特工》中刻画的马塞洛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也让人印象深刻。马塞洛作为一名科技专家,因反对军事独裁政权而被迫逃亡。瓦格纳·莫拉通过精湛的演技,演绎出马塞洛在逃亡过程中的复杂心境——他在累西腓的小心翼翼,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以及面对独裁政权威胁时的不屈抗争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个形象让观众看到了巴西知识分子为了正义和自由所作出的努力与牺牲,进一步丰富了门多萨的电影人物谱系。

独特的叙事与镜头语言

门多萨镜头下的人物之所以让我们过目难忘,还在于他所构建的一整套极具艺术水准的叙事手法和镜头美学体系。

首先,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故事,以小见大展现社会全貌。在《舍间声响》中,电影前半段没有连贯清晰的情节主线,而是通过大量琐碎的生活片段来构建故事。比如居民们在社区中的日常交流,邻里间的矛盾与互助,大家对安保公司的讨论,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如同拼图碎片,逐渐拼凑出整个社区的真实面貌和内在矛盾。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每个角色,感受社区的氛围,就像自己生活在那个社区一样。直到接近影片结尾,之前积累的各种矛盾逐渐爆发,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琐碎的日常早已为最终的冲突埋下伏笔。这种细腻真实的叙事手法,使电影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更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忠实记录和深刻洞察。《秘密特工》用细腻的笔触描绘马塞洛在累西腓的生活细节,让观众感受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个体的挣扎才是最真实的现实。这种叙事方式更能见微知著,更容易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其次,门多萨创造了一套独树一帜的镜头语言。他的镜头常常带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舍间声响》大量使用宽阔的构图,将天际线、林立的高楼、近处低矮的小楼以及狭窄的小巷均囊括其中。这种构图方式不仅展现了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凸显了巴西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冲突。高楼代表着新兴的现代化力量,而低矮的小楼和狭窄的小巷则是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它们在同一画面中出现,暗示着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矛盾与碰撞。同时,门多萨拒绝使用摇晃的手持摄影和面部特写镜头等常见的写实手法,他用开阔的构图让观众关注建筑物为主的城市景观,从而建立起人与环境之间微妙、生动且紧张的关系。例如,在展现社区居民与安保人员的互动时,镜头从远处拍摄,人物在建筑环境中显得渺小而又充满不确定性,进一步强化了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以及人物在社会变革中的迷茫感。《巴克劳》同样多次出现对村庄全景的拍摄,展现出村庄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象征着巴克劳的独特文化和顽强生命力。当村庄面临外界威胁时,镜头的切换和角度选择也十分巧妙。比如,在拍摄美国小队袭击村庄的场景时,门多萨采用了快速切换的镜头,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村庄居民所面临的危险。而在表现村民日常生活和团结抗争的场景中,他运用长镜头,缓慢而细致地展现村民的情感交流和行动,体现出他们的坚忍和团结。这种根据情节和主题灵活运用的镜头语言,使电影的表现力更加强大,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影片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另外,门多萨的电影常常巧妙融合多种类型元素,突破传统类型片的界限。在这一方面《巴克劳》是典型的例子——它融合了西部片、惊悚片、科幻片等多种类型元素。从西部片元素来看,影片中展现了巴西内陆乡村充满原始活力的环境,以及村庄居民与外来势力的对抗,类似于西部片中荒野小镇居民与不法之徒的冲突。而惊悚片元素则体现在故事的悬疑氛围营造上——村庄在地图上消失、神秘异乡客的到来、未知的危险等情节,都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张和好奇。科幻片元素的融入则体现在对未来时间设定的想象,以及一些具有科幻色彩的场景布置——如美国小队使用的先进装备等。这些不同类型元素的巧妙融合,不仅为电影增添了趣味性和新鲜感,更使影片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巴西的社会问题。在同样的意义上,《秘密特工》在惊悚片的框架中融入了社会写实与家庭伦理的元素。这种类型融合的手法,使影片既具备惊悚片的张力,又不失对人性与情感的细腻刻画,让观众在感受紧张情节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历史与个体的关系。

从《舍间声响》中现代化冲击下的社区困境到《水瓶座》里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碰撞,从《巴克劳》对乡村社会的细腻呈现到《秘密特工》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倾情抒写,门多萨的电影始终扎根于巴西的土地,用镜头演绎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社会。正如他本人所说:“电影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能揭示那些被隐藏的真相,展现生活的多样性。”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4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