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06 16:52:00
为中国滨海轻中度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沧州样板”
一水未浇的旱碱麦丰收了
6月5日,沧州市黄骅市后仙庄村农民在抢收小麦。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郝东伟、戴绍志、袁铮)6月5日,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麦田里传来喜讯:一水未浇的旱碱麦丰收了。
当天,中国科学院、黄骅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专家组成测产组,对仙庄片区后仙庄村农户刘玉锁种植的旱碱麦进行实打实收测产。结果显示,亩产405公斤。
“一水都没浇,盐碱地上种的麦子有这样的产量,以前想都不敢想。”瞅着圆润饱满的麦粒,刘玉锁格外激动,这是他种小麦30多年来收成最好的一年。
黄骅地处渤海之滨,全域耕地以中度盐碱地为主,淡水资源匮乏。后仙庄村的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没有灌溉用水,过去农民种麦子,赶上年景不好,连麦种成本都收不回。
和多数村民一样,起初,刘玉锁种的小麦,品种为“小红芒”,亩产仅有50公斤。后来,他种上“冀麦32”品种,亩产达到150公斤,但是抗倒伏能力不行,影响产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以种适地”才能打好丰收基础。历经多次选种与改良,黄骅市培育了“捷麦19”等耐盐碱、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
刘玉锁种的就是“捷麦19”。“这麦子,株高七八十厘米,风吹不易倒,产量高了不少。”他说。
良种一粒重千钧。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农技专家张卫军是“捷麦19”的育种者之一。在他眼里,种子是破解盐碱地种粮难题的“法宝”。
“‘捷麦19’抗旱、耐盐碱、抗寒性强、产量稳定,靠天喝雨水就能生长。”张卫军说,“捷麦19”品种已在沧州运河以东、天津南部和山东北部的盐碱地区大面积推广,年推广面积达100万亩。
丰收的秘诀除了良种,还需要良法。刘玉锁采用重施基肥、缩行密植、一喷多防等旱碱麦高产栽培技术,再加上配套农机具,让旱碱麦增产潜力不断释放。
“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我省大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越来越多的农户在盐碱地上种起了旱碱麦。
河北是全国盐碱地面积较大省份之一,现有盐碱地580多万亩。其中,沧州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区域,有盐碱地408.58万亩,尤其是黄骅一带的土壤盐碱化程度最高。今年,沧州市旱碱麦种植面积达184.98万亩,比上年增加了近30万亩。
“盐碱地是我国当前中低产田的主要类型之一,综合利用盐碱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表示,沧州市种植推广旱碱麦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滨海轻中度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板,助力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8月10日晚上8点多,沧州的夜晚展现出另一番模样。路边的霓虹灯闪烁,很多市民吃完晚饭在遛弯……40岁的代驾师傅史清辉穿着标志性的代驾马甲,骑着折叠电动自行车穿梭在商圈与居民区之间。代驾被称为夜幕下的“摆渡人”。这是史清辉兼职代驾的第3个年头,很多人都喜欢叫他阿辉。他遇到过主动捎他返程的车主,也碰到过
1945年,《白毛女》在延安首演剧照,王昆饰演喜儿。资料照片1985年,《白毛女》上演四十周年纪念演出节目单。资料照片【文艺院团保留剧目巡礼】“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这句大众耳熟能详的唱词正是出自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中的经典唱段。这部在战火纷飞中诞生的剧目,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
河北新闻广播2025-08-18 08:17:34记者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获悉,8月16日17时30分至8月17日3时30分,北京天安门地区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第二次综合演练,约4万人参加演练及现场保障工作。据介绍,
中央气象台7月26日6时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7月26日08时至27日08时,内蒙古河套东部和中东部偏南地区、陕西东北部、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北部、北京西部和北部山区、辽宁西北部、吉林中部、黑龙江南部以及四川盆地西南部、云南中西部、江西中部、浙江南部、福建东北部、海南岛南部、台湾岛中部等地部分
来源:河北日报 7月16日,由省人社厅、衡水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京津冀家政人力资源服务节在衡水启动。作为本届服务节的首场活动,“河北福嫂进京津”京津冀家庭服务业人力资源对接交流会同步举行。家庭服务业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交流会上,来自京津冀的90家家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