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教以载道, “育”见未来 !上海市模范集体、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风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12:08:00    

【来源:劳动观察】

152位在职教工,1844名在校学子,一座70余年薪火相传的育人殿堂……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这个上海基础教育的摇篮,为上海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如今,这道教育之光穿透课堂,温暖社区,照亮边疆,也正连接起更广阔的世界。

2025年5月,团队接过“上海市模范集体”的烫金牌匾。站在新起点,院长黄海涛的眼神愈发坚定:“强国必先强师!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更是‘走心’的远征。面对人工智能大潮,学院正在探索数智化转型之路,但育人的初心和核心未变——无论技术怎么更迭,教育的本质始终是‘人’,是对人的培养,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饱含着情感的温度。”学院的发展目标明确而笃定:建设教育科学研究重镇、卓越教师培养基地、国际教育交流平台、教育决策咨询智库,助力学校建成教师教育领先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

立德树人,卓越师者辈出

这个盛夏,教育学院的灯光亮得格外久。

杨婷老师正为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做最后冲刺;两支学生团队带着“银铃教师乡村支教”的路径优化与“中国教师教育经验走向世界”的国际传播的思考,即将踏上“挑战杯”的全国决赛舞台。而在青教赛备战室里,4位青年教师在聆听资深前辈的悉心辅导,他们身后,是更多“青椒”专注观摩的身影……以赛促教已在学院形成制度。

“我们要求每位年轻教师至少参与一次教学竞赛,系统建设和检视自己的课程和教学质量,在入职初期便筑牢高质量建课的理念和能力。”黄海涛认为,教书育人是良心活,懂教学、爱教学,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既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师德师风的最好体现。可他也坦言,“‘教得好’没有客观评价标准,面对科研易量化、教学难评价,我们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撬动所有教学环节,让‘上好课’从良心驱动升格为教师必修的硬功夫,内化为教师的基本素养。”

一场静水深流的教学革新就此展开。学院实施育人强基工程,创新课堂进化论,鼓励教师从“上课”转向“建课”。“一字之差,天壤之别。”黄海涛解释,“建课”是动态的系统工程,包括教材研发、教改立项、成果凝练等所有教学环节,教学不再是孤岛,而成为融合教学、教材、教改、教学成果“四教合一”的育人生态链。教学管理也由“单一专项”转向“整体统筹”。他如此定义:“过去是完成教学工作,现在是全过程育人”。

同时,学院推动AI时代课程迭代升级:直面数智浪潮,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探索“本硕博贯通+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锻造能应对未来挑战的卓越师范生。

学院还持续深化有组织的育人行动:每年开展“研究生学术活动月”“本科教学质量月”等活动,今年的“研究生月”聚焦“AI时代的教育与教育学”引发思想激荡;“本科教学质量月”则如一场永不落幕的公开课。制度化的平台,让教与学的精进成为集体自觉。

深化教学与课程改革不断结出硕果:学院如今建成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6门课程入选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构筑起“金课”育人矩阵。王荣生教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入选第一批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成为课程建设标杆。

“赛场即课堂”使卓越师范生的培养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成林”,学生接连斩获“挑战杯”国赛特等奖、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冠军,多次获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奖”。去年,入职仅四年的杨伊老师勇夺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刷新学校纪录。她说:“两年磨一课,磨的是‘心中有学生’的本心。青教赛让我更加关注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创新性,对整个学科也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当一门门课被精心“建造”,当一节节课在切磋中“打磨”,那些曾被视作“软指标”的教学匠心,正在沉淀为教书育人的硬实力。

杨伊老师荣获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学科登峰,冲击国家一流

锚定建设国家一流学科的目标,教育学院以“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为路径,积极开展学术登峰计划。

有组织的科研是学院攀登学术高峰的引擎。学院建有9个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学术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强力支撑。其中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是唯一一所地方高校入选的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去年,国内第一个教师教育大模型在上师大发布。“师范生从培养到实习,将在大模型中生成海量数据——教育决策从此由经验走向科学。”黄海涛说。而落户上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则依托比较教育学,承担了一系列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项目,从“一带一路”教师培训到全球教育治理,这里输出的不仅是课程,更是中国教师教育的世界观。

平台跃升带来历史性跨越。2023年教育博士专业点的获批,被教师们称为“十年破壁,一梦终圆”,至此,学院构建起学术型和专业型完备的学位点体系,为学科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现在,科研的火种在制度沃土中已呈燎原之势:推行“学术繁荣计划”、打造“师承名家”讲坛品牌、每年主办或承办高端学术会议20余场……正在持续激发学术活力。国家级课题立项数稳定增长,并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度新增国家级项目11项,今年再添7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院打造的智库锋芒毕露:2023年,67篇决策咨询专报直抵国家决策层,学术的锋芒,指向教育的痛点,《近半数中学生被中考过早分流的隐忧》等3文获政治局常委批示。

数字记录着“攀登”的刻度:2024年,学院发表CSSCI和SSCI期刊高端论文106篇,出版著作与教材20部。32人次获得马工程教材首席专家、上海市东方学者、上海市白玉兰青年人才等各类人才称号,6人担任全国性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他们组成的年轻化、国际化“登山队”在国内外教育界不断发出“上师声音”。

面对学科建设的挑战和压力,学院亮出学科登峰计划蓝图:构建“大教育学”格局,从历史纵深与底层逻辑重构教育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实施“教育学+”融合战略,重点培育“教育+人工智能”“教育+脑科学”等前沿交叉学科,激发教育外溢效应,驱动创新裂变。聚焦师资聚变计划,建立人才动态数据库,精准引进高端人才;推行教师职业发展“一人一策”个性化方案;深化“蓝青携手”工程,完善“导师”制,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服务社会,教育行者无疆

2025仲夏,广西田阳,上师大教育学院“大带小”绘本带读社党支部成员,七天跨越三校,留下了乡村支教的温暖足迹。他们为孩子们翻开绘本,在空白的画板与立体的书页间,架起一座通向心灵与家园的桥梁。党支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汪倪诺动情道:“时隔一年再回五村镇雷圩小学,这里不仅是异乡,更是淬炼青春的熔炉。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当我努力点亮孩子们的童年微光时,他们眼中纯粹的星火,也赋予我前行的力量。”

多年来,无数教育学院师生跨越山海奔赴边疆,为乡村点亮一盏盏心灯,将青春与汗水播撒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广袤天地。教育援疆,九年坚守,学院谱写了感人至深的支教篇章。他们采用“组团—接力”式教育扶贫,先后派出9批70余人次教师远赴新疆喀什等地,从双语教学培训、课程标准建设到送教下乡、搭建远程教研平台,开展全方位支援。2019年,这支爱心之师被授予“脱贫攻坚集体记大功”荣誉。

学院还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自2014 年起连续主办九届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辐射英国8000多所学校、5万多名教师,“上海掌握教学模式”重塑了英国数学课堂;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官员研修项目,学院将上海教研组制度、教材编写经验输出到东南亚、非洲,传播中国教师教育经验,讲好中国教育故事,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在国内,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和“三州三区”教师培训项目,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学院扎根上海,辐射全国。截至2024年,累计为上海高校7795名初任教师提供专业化岗前培训,为申城教育注入源头活水;深度实施“国培计划”、市属高校教师发展项目、上海市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测、香港新入职教师内地研修等重大项目。今年7月承办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再次交出高分答卷——六省市125位教师,满意度达97%。

面对少子化、智能化与综合性大学竞争三重挑战,黄海涛表示,学院将实施“五大行动”,包括育人强基工程、学科登峰计划、师资聚变计划、开放共赢战略和幸福学院工程。以“教育家精神”为魂,以“高质量发展”为纲,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师范报国的“实干家”,用“奋进之笔”答好“时代之问”。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