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3:25:00
当传统书展模式遇到新时代文化消费需求,长春选择了更具公共性的路径,将书博会从封闭展馆延伸至城市的“毛细血管”,以开放的姿态重构人与书、人与城的深度联结,为东北振兴注入文化原动力。
15日上午,刘醒龙、毕飞宇、乔叶、班宇等作家出现在长春一家咖啡馆,他们时不时地拿起书翻看,咖啡冲泡产生的香气,让阅读的时光显得异常宁静。
这一天恰逢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简称“书博会”)在长春开幕,应邀的多位作家来长参加“文学春天盛典”。他们也走到“线下”,与读者“碰撞”交流,感受“文化城”独特的城市气质。
从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长春书展,到90年代中期创办的长春书市,长春与书展结缘四十余载。本届书博会设置12个展区,18个分会场,精心策划130余场文化活动,“全民参与”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不同观点的盛放,让这场文化盛宴从简单的“书展”蜕变为“思想的市集”。
文化的空间
5月的长春,空气中还藏着丝丝凉意。而书博会的召开,如同一场文化春雨,浸润着这座工业城市的肌理。本届书博会于5月15日至19日在长春举行,在为期5天的展会里,700余家单位带来40余万种各类出版物参展。
记者注意到,本届书博会在营造多元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上下足了功夫。除在主会场长春农业博览园设置了12个展区外,分会场也从首届的12个增加到18个,既有省内各地市州新华书店,也包括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延边博物馆等文博场馆。
更具创新意义的地方在于,本届书博会突破传统展销逻辑,将主会场与城市文化地标、社区书店、艺术空间联动,形成“一核多点”的文化网络。
在主会场长春农业博览园内,各参展单位别出心裁地将图书与地方历史文化相结合。在全国民文出版展区内,穿着延边朝鲜族特色服饰的工作人员热情地为读者介绍图书,随图书一起展示销售的还有朝鲜族特色的冰箱贴、工艺品、水杯等文创产品。
会场外,网红商场“这有山”变身“图书角”,市民在“山间”小路边,或坐在“亭台”长椅上,翻看心心念念的诗集,轻松惬意。这种空间叠合不仅释放了文化场所的公共属性,更让书籍成为激活城市记忆的媒介。
思想的交锋
5月15日下午,本届书博会重要活动之一——“文学春天盛典”在南湖宾馆主楼吉鹿宫如约而至。
当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在台上畅谈属于自己的创作方法论,青年作家班宇与读者分享什么才是创作的根基时,现场数百位读者与台上作家互动,长春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正以文学与思想的激荡,书写着“文化城”的当代注解。
刘醒龙、乔叶,以及吉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金仁顺等嘉宾也在这场思想的交锋中发表各自观点。他们围绕“用心书写 用情创造”展开讨论,开放的环境、浓烈的书香,使这场跨地域、跨时代的激辩更具分量。
刘醒龙认为文学应成为“唤醒记忆”的力量,严肃文学也要以更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时代痛点。乔叶则以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快”与文学的“慢”之间的关系,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为读者带来精神上的疗愈。金仁顺对小说与戏剧进行双重解构,“小说是‘与自己对话’的私密表达,而戏剧则是‘与观众对话’的集体艺术,两者在创作中形成互补。”
中外思想交锋亦是本届书博会的一大亮点,在16日举行的“中俄文化对话·书香传友谊”主题活动中,翻译作为文明对话的桥梁,成为当天研讨的焦点。吉林外国语大学中东欧语学院副院长徐秀娟以《儒林外史》俄译本为例,剖析中俄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微妙差异,引发俄方学者共鸣。中俄两国演员以本国经典剧目展开“超时空”对话,普希金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在同一时空相遇,不同的文化在这一刻交织交融。
关键的一跃
在长春,思想的交锋早已有之。作为全国知名“大学城”,长春的文化底蕴,从来不是平地惊雷,而是历史积淀的必然绽放。
本届书博会专门开辟了文产非遗展馆,闻名世界的吉林人参、精美珍奇的松花砚等集中亮相,吸引众多读者参观打卡。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展品,通过书博会汇聚在长春,为城市增添鲜活的文化气质。
长春还是会展名城,1980年就举办了首届长春书展,文化的基因早已刻在长春的DNA中。从2002年起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就扎根长春,民间文化艺术也有了展示的舞台。最早创办于1992年的长春电影节至今已举办19届,历经30多年的孕育成长,已发展成为华语电影的风向标,涵养了长春的文化气质。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而长春独特的城市气质恰恰蕴藏在历史的印记中。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匡亚明、唐敖庆、于省吾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扎根东北大地的故事,至今仍影响着吉林的文化、经济和城市面貌。以此为故事背景,本地文化学者鲍盛华才得以写出长篇历史文化随笔《先生向北》。
这些都是独属于长春的城市气质,它既是伪满时期建筑群凝固的历史痕迹,也是新中国大学建设者铸就的学术脊梁,更不乏当代青年用文学解构工业遗产的先锋意识。
本届书博会虽已闭幕,但那浓郁的书香,在城市中久未消散。当书博会成为文化交流的黏合剂,当《先生向北》的拓新精神化作千万册漂流图书穿梭街巷,长春便完成了从文化积淀到气质迸发的关键一跃——不是新生,是归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编:秦楚越
编审:裴晶莹
监审:董杰
5月23日至5月25日“哦啦音乐节”燃情开唱~为保障音乐节期间小伙伴们的顺利出行轨道交通1、8号线均在末班车后加开车次轨道交通1号线北环城路站末班车时间5月23日延长至23:40加开北环城路站至红嘴子方向4列车次5月24日至5月25日延长至次日00:10加开北环城路站至红嘴子方向5列车次(加开时段行
当传统书展模式遇到新时代文化消费需求,长春选择了更具公共性的路径,将书博会从封闭展馆延伸至城市的“毛细血管”,以开放的姿态重构人与书、人与城的深度联结,为东北振兴注入文化原动力。15日上午,刘醒龙、毕飞宇、乔叶、班宇等作家出现在长春一家咖啡馆,他们时不时地拿起书翻看,咖啡冲泡产生的香气,让阅读的时光
启动仪式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摄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从渭水之源的星空露营,到敦煌夜市的非遗市集;从甘南草原的赛马盛会,到陇南茶山的采青时节……我们精心规划六大旅游主题、打造30余条特色旅游产品路线,筹备数千场文艺演出,开发万余种创意产品,确保每一位游客都能在陇原大地,寻得属于
洛阳城南,伊水潺潺,苍峰屏峙,石窟生辉。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洛阳市考察了龙门石窟,了解当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说。石窟含万象,壁画映
当山泉的叮咚遇见海浪的絮语,一场跨山越海文旅协奏正在齐鲁大地回响。5月18日,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发起的“泉海相约 文旅同行”短视频挑战赛开启创意狂欢。邀请全网创作者以济南的叮咚泉水为韵脚,以青岛的万顷碧波为诗行,共同谱写双城文旅融合的时代新篇,用镜头解码“双城记”的独特魅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