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5:23:00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张艳芳 包思远
活动现场
日前,杭州市钱塘区发展改革局(区共富办)与钱塘区交通运输局(区治堵办)牵头组织钱塘区教育局、钱塘区公安分局、钱塘区交警大队、钱塘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白杨街道相关科室负责人及钱塘区公交公司、课题组、云涛联合社区相关人员齐聚杭州市文海凌云小学联合召开专题研讨会。
会议围绕市级共富试点《杭州市钱塘区警校家社协同互联打造美好通学路》要求,研究“美好通学路”下一步打造思路。各部门聚焦校园周边交通治理难题,通过跨部门协同机制,雕琢城市微空间,共同研究“美好通学路”建设篇章,打造具有钱塘辨识度的共富示范项目。
会议伊始,文海凌云小学负责人对前来与会的各部门代表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对学校周边的交通情况及学生主要居住地情况向与会代表及专家进行了详细介绍。
文海凌云小学提出“儿童微社会”创新方案,以“风影小镇”为叙事载体,将风影街、千帆路、江月路三条主干道与东门家长等候区进行空间联动。通过植入交通安全教育场景、文化展示长廊、童趣互动设施,构建“沉浸式成长空间”。方案特别设计“校园微社会”体验系统,让学生在通学过程中完成安全认知、文化传承、社会交往的立体化教育闭环。
在了解校园情况与初步建设规划后,各职能部门与会代表就计划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活动现场
钱塘区教育局参会代表提出:应进一步考虑师生家长的出行需求,同时加大对学校、街道乃至行政区的文化宣传,体现区域文化特色。
钱塘区交警大队参会代表提出:建议进一步细化交通引导能力,疏解目前校园周边交通压力。
钱塘区公安分局参会代表提出:以安全为出发点,细致摸排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建议在上学路途中增加物防技防施设备,完善校园应急处突预案,保障上学路实现真正“无忧”与“美好”。
钱塘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参会代表指出:将全力配合相关单位及学校,做好校园周边上学环境整治工作,助力学校打通“美好通学路”。
钱塘区白杨街道参会代表指出:街道与学校关系密切,做好“美好通学路”也是为街道居民出行增加便利。街道将整合区域众多高校优势,为学校“美好通学路”的开通增添助力。
钱塘区交通运输局(治堵办)参会代表指出:建议进一步完善方案与场景匹配度,同时将目前的短期目标与学校未来发展的长期规划相结合,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家长出行需求。
最后,钱塘区发展改革局(区共富办)参会负责人指出:感谢各参会单位对“美好通学路”工作的支持,希望各部门凝聚资源优势,合力打造文海凌云小学“美好通学路”,并积极总结经验,逐步复制推广。
会后,联合工作组对校园周边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调研上下学高峰时段交通流量、接送点设置、安全隐患点等关键要素,协调解决智慧交通系统接入、文化元素植入等难点问题。下一步将整合各方建议,优化“一校一策”实施方案,计划通过景观提升、设施完善、智慧管理三大工程,推动“美好通学路”方案从蓝图落地为实景,打造集安全防护、文化育人、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示范通学路。
活动现场
在警校家社多方通力配合下,杭州市文海凌云小学的“美好通学路”将不仅成为学生、家长及周边居民安全出行的 “生命线”,更将成为钱塘传递共富温度的“民生线”。
活动现场
杭州市文海凌云小学 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杭州避暑纳凉点关闭公告各位市民朋友:今年杭州人防工程避暑纳凉点将于 9月1 日正式关闭,陪伴大家度过炎炎夏日的 6 处纳凉场所,将圆满结束本年度的服务。自市国动办首次开放避暑纳凉点以来,至今已连续23年为市民提供这份清凉公益服务。多年来,这一举措已成为杭州夏日里一道温暖的民生风景线,承载着无数市民
禁止将电话手表带进校园——深圳龙华一位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的简短建议,引发全网热议。当下的儿童电话手表,早已脱离了只有“电话+定位”等简单功能,逐渐高端化智能化,增设了社交、游戏、短视频等很多功能,不但诱导、刺激孩子攀比消费,还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加剧了孩子视力下滑,甚至影响到学习,引发家长群体
【来源:黄陂教育】8月21日,金色的阳光洒满黄陂区第一初级中学校园。全新的教室内,崭新的课桌椅整齐排列,静待学校首届学生到来。不远处,区直机关幼儿甘露山文旅城园区也全面建成,将用丰富多彩的幼儿一日生活和高品质的幼儿用具迎接首届儿童。黄陂区第一初级中学2025年秋季学期,黄陂区新改扩建中小学与幼儿园总
【来源:大江网】近期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我国部分地区遭受较严重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刚刚江西财经大学发布紧急通知为受灾地区学生提供临时困难补助全文如下 ↓ ↓ ↓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开启临时困难补助申请通道!近期,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我国部分地区遭受较严重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
【来源:广东新闻联播】近日,佛山市教育局印发《佛山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春秋假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双减”政策要求,调整中小学生学习节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形成劳逸结合的良好状态,引导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2025-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