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苏州这个项目要做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的国产“工业医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8:47:00    

如果说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那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深度维修就是给这颗“心脏”做“手术”。去年苏州全球招商大会上落户的中国航材航空零部件深度维修项目,就是一个精通“医术”的航空发动机“工业医生”。

该项目在航空发动机风扇出口导向静叶组件修理、航空发动机管路修理、机匣类修理、发动机涡轮导向叶片touch-up修理等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深度维修领域开展布局,迈出了打造百亿级产值规模航空维修产业基地的第一步。

今年3月底,项目正式开业,预计达产后年产值可超2亿元、税收超2000万元。

技术人员正在维修设备。苏报融媒记者 刘争/摄

“把航空发动机维修产业中‘高附加值’零部件维修业务留在国内是我们的建立企业的初衷。”中航材航空技术(江苏)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材江苏”)总经理王宏洋介绍,随着我国民用航空市场迅速崛起,国内航空维修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但其中高附加值的深度维修业务大都被国外企业垄断。

项目落地后的第一次接单,王宏洋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有客户送来航空发动机损伤管件,其管壁已经磕伤变形,维修技术人员在找回并恢复发动机的“矢量状态”上遇到了瓶颈。

所谓“矢量状态”就是指管壁在磕伤前的空间形态,技术人员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参考模型,只得从光学建模开始反复尝试。另外,像油管等部件需要承受极高的温度,在修复过程中面临成型控制难、焊缝质量不稳定、工件易变形等多重挑战。好不容易把管件修好了,但如何把将近百种管件的维修工程化,又是一个新的难题,仅修复一个管路就花费大量科研人员的大把时间。

运用光学还原结构件的矢量状态。苏报融媒记者 刘争/摄

这其实反映国内深度维修的一个困境——缺少自己的维修平台和工艺数据库。为此,中航材江苏公司约20名科研人员开启了为期五六个月的日夜攻坚,从材料性能研究、部件结构分析到装备研发的全流程技术攻关,最终成功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焊接装备,建立起覆盖主流发动机所有管件的工艺数据库。

如今,面对管件损伤情况,企业技术团队可以运用光学检测手段、精准控制焊接热输入量,结合柔性装配与多自由度控制技术,快速实现损伤部件的高精度修理。

中航材江苏公司的技术突破,解决了以往发动机零部件送国外维修周期长、成本高的难题,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让核心部件维修实现“国内解决”,为航司和发动机维修厂提供高附加值的部件级修理服务。

技术人员运用x射线扫描结构件。苏报融媒记者 刘争/摄

作为苏州规划唯一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的地区,太仓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数量现已超200家,去年总产值超240亿元,航空维修作为航空航天产业链中的一环,中国航材选择太仓也是顺理成章。王宏洋表示,太仓拥有深厚的航空生态与工业基础,拥有从模具材料到设备供应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为企业在技术研发与服务响应上提供更大的优势。

上个月,中航材江苏采购一批次高精密定制化工装,因为定制的原因,相关人员需要频繁在两家企业之间来回奔波。“好在我们离供应商不远,开车十来分钟就到了。”王宏洋说,得益于本地资源优势,设备从沟通到交付仅用两个月时间,如果设备是跨省供应的话,至少要多花两个月的时间,“可别小看这两个月,高效的响应速度有时会成为我们赢得客户信赖的关键。”

(苏报融媒记者 周哲 刘争/文)

编辑:钱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