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9:47:00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广袤的田野上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农户们抢抓农时,积极备战春耕,农机在田间穿梭翻整土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4月15日,赛罕区巴彦街道郭家营村、白塔村种植业合作社联合体在白塔村种植基地举行了春播启动仪式,这标志着当地玉米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种植迈入了新阶段,赛罕区的春耕备耕工作也开启了新征程。
活动现场,六台新型双膜播种机在田间穿梭作业。赛罕区农牧水利局、巴彦街道以及两家种植业合作社的代表和农户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科技赋能下的春耕新图景。
据了解,今年两家合作社联合体流转土地4000余亩。本次春播聚焦玉米单产提升的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基地全面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通过优选品种、导航无人驾驶标准化播种作业和智能化水肥管理,亩均保苗株数可提升至5500株以上,较传统种植密度增加30%,预计单产可突破1000公斤/亩,较普通地块增产40%以上。
为保障密植条件下的水肥需求,田间还配套建设了水肥一体化系统。该系统通过土壤墒情监测、滴灌管网和精准配肥装置,实现水肥同步输送。与传统漫灌方式相比,可节水35%-40%,肥料利用率提升25%,每亩节水80立方米。
机械革新同样引人注目。双膜覆盖播种机一次就能完成覆膜、播种两道工序,配合加厚高强度地膜,保墒抑草效果提升50%,地膜回收率可达85%以上。这不仅解决了白色污染难题,还延长了保墒期15-20天,出苗率稳定在95%以上。同时,作为区域种植业联合体,两家合作社通过“五统一模式”(统一供种、统一采购农资、统一耕种、统防统治、统一销售)实现了资源高效配置,使地膜成本降低了18%,植保无人机统防作业效率提升了3倍。
今年以来,赛罕区以“稳粮保供、提质增效”为目标,持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紧抓品种选育、技术推广、配套设施建设等关键环节,努力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同时,赛罕区还加强了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并持续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加大农机具检修保养力度和统筹调配工作,全面掀起春耕备耕热潮,为全年农业丰产丰收筑牢了根基。
“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赛罕区正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在广袤田野上播撒希望。随着春耕备耕工作的扎实推进,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必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景,为乡村振兴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赛罕融媒/刘士瑒、陈铎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宋鹏飞 闫正君2025年4月,国网淅川县供电公司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扎实推进。该公司以“责任、排查、培训、督查”为主线,为区域电网稳定运行和经济发展撑起“安全保护伞”。强化责任落实。该公司全面修订安全责任清单,细化从领导班子到一线员工的安全职责,确保责任“横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广袤的田野上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农户们抢抓农时,积极备战春耕,农机在田间穿梭翻整土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4月15日,赛罕区巴彦街道郭家营村、白塔村种植业合作社联合体在白塔村种植基地举行了春播启动仪式,这标志着当地玉米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种植迈入
咸宁网讯 记者见博报道:4月15日,全市“科技闹春耕”麻育秧膜水稻机插秧技术现场观摩会在赤壁市举行。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刘复兴参加活动。活动邀请了中国作物学会、省农科院、“科创中国”沁农麻类作物产业科技服务团以及各县(市、区)水稻种植大户和稻米生产加工主体代表等参加。代表们分别前往官塘驿镇十八里畈村
大小新闻客户端4月16日讯 芝罘区居民反映:现在的一、二年级小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太难了,根本不是一个刚踏入小学的学生所能接受的。我们当家长的基本上都是双职工,晚上下班回来还要辅导作业,并且要每天刷各式各样的卷子,否则根本跟不上学习进度,这实在是太卷了。大部分家长苦不堪言,家长和孩子都承受巨大的压力。
【来源:丹东发布】今年一季度,丹东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81万吨,同比增长29%,交出首季优秀“成绩单”。今年以来,丹东港通过对市场需求与目标客户的精准把握与定位,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作业模式,持续提升作业效率,确保到港车船快进快出、各类货物高效集疏。蛇年春节期间,丹东港累计作业船舶14艘次,完成吞吐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