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国政协委员杨建德: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10:57:00    

《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系统观念和改革思维谋划民生大计,将社保、教育、卫生与健康、就业、养老、育幼、助残等社会政策纳入一个总体政策框架中,推动各类资源集约整合、政策协同推进,为制度运行注入持续动力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出台的综合性民生政策。《意见》充分彰显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清晰标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生为大”的价值航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意见》通过创新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精准破解急难愁盼现实难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奠定坚实的民心基础与社会根基,是未来一段时间引领民生工作的重要指引。
深刻理解《意见》的重大意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人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抓经济促发展,说一千道一万,都是为了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舒心更安心。《意见》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核心就是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新的民生要求,尤其在经济转型和人口结构深度变化阶段,不同群体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意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系统观念和改革思维谋划民生大计,将社保、教育、卫生与健康、就业、养老、育幼、助残等社会政策纳入一个总体政策框架中,推动各类资源集约整合、政策协同推进,为制度运行注入持续动力。这是从“碎片化供给”走向“系统性统筹”的重要跨越,将有效提升民生保障的整体质量和治理效能。正是这种源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政策安排,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本质,展现了执政为民的制度优势。力度与温度兼具的政策部署,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更是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担当。
准确把握《意见》的核心要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有信心,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新时代以来,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资源配置不均、制度供给不平衡、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中央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与人民现实需求,制定出台《意见》,系统梳理并部署民生领域的重点任务,无论是健全收入脆弱群体社会保险制度,还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变化相协调;无论是提升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资源供给,还是加快发展普惠托育和养老服务,都紧扣人民群众“盼什么”“缺什么”“难在哪儿”。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堵点卡点痛点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指标和具体的务实举措,政策导向更加关注“好不好”“够不够”;针对目标群体的差异,提出了更加灵活简化、注重分类分档与动态调整的措施,真正把“民有所呼、即有所应”落到实处。尤其对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众、失能老人、残障人士、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提出具体帮扶措施,传递出更加精准、更加人本的政策理念与执政态度。
切实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群众急难愁盼里有着最真实最迫切的民生期待,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既是检验发展成果的民生“试金石”,也是夯实治理根基的政治“压舱石”。民生连着民心,兜牢民生底线,才能温暖人心,进而增强信心,凝聚干劲,《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划出了重点,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各级党委、政府更要抓好贯彻落实,办好一件件一桩桩民生实事。从现实条件能力所及做起,合理确定工作目标,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基础上将民生建设水平稳步提高。在加大民生投入的增量的前提下,以改革智慧充分发挥存量资源盘活的作用,提高民生投入效率,将有限资源投入到重点领域与民生急需项目上。发挥好政府资金投入的杠杆作用,创新社会资本、公益共建等参与模式,推广“公共服务﹢产业开发”“政府﹢企业﹢社区”等联动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共担”的民生建设格局。各级政协组织也应充分密切联系界别群众,积极参政议政,围绕办好民生实事建言献策,广泛凝聚人心共识,助推《意见》落到实处。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四川省委会副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

作者:杨建德

文字编辑:张家铭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