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春天来一场豫剧快闪吧!西流湖千金梅岭唱响《花木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3:53:00    

编者按:

当铿锵的豫剧唱腔穿透龙门石窟的千年佛龛,当“花木兰”的翎羽掠过西流湖畔的千金梅岭,一场传统艺术与山水人文的“双向奔赴”正在中原大地生动上演。

为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顶端剧院联合顶端创作者中的豫剧名家、青年演员,推出“跟着豫剧游河南”主题系列共创快闪,让经典戏曲唱段走出剧场,融入山川湖海,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期待通过“戏曲进景区”的创新探索,让豫剧不止于“台上演”,更成为“游中品”“心中留”的文化基因,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注入更鲜活的注脚。

顶端新闻记者 黄亚芳 文 时硕 李骋宇 阮欣雨 李震 影像 实习生 孙欣雨

“刘大哥讲的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春日郑州的西流湖畔,豫剧《花木兰》的经典唱段随风飘来。

身着“花木兰”扮相的是河南豫剧一团演员、豫剧《花木兰》主演李娜,她在梅花树林中,手持长枪、身披战甲,引得游客纷纷停下脚步。年轻人举起手机拍照,老人轻声哼起熟悉的调子,孩子们围着演员好奇张望。

湖边的石阶成了临时舞台,戏曲的水袖与湖面的波光相映成趣,游客跟随“花木兰”在男女变装中深入剧情。当传统戏曲走出剧院,在山川美景中再现,文化传承与旅游体验找到了新的共鸣。

舞台延伸至山水间,豫剧触达新受众

“过去我们多在剧场演出,观众有限。如今在景区表演,游客来自全国各地,豫剧的传播面更广了。”

李娜说,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舞台的物理局限。在湖光山色中,程式化的戏曲表演被赋予更鲜活的表达,花木兰在真实花海中策马、戏服与楼阁交相辉映,虚实相生的艺术张力让游客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在李娜看来,阳春三月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很多人都来到公园赏花,传统的戏剧文化融入到自然环境里,为游客市民营造了一种在公园里“穿越”的感觉。

“花木兰这个剧目也是豫剧的经典之一,这一代表性的剧目走入公园景区,和观光者亲切的融入到一起,是一种比较有益的创新。”李娜说。

活动现场,有许多年轻人主动询问头饰的寓意、水袖的技法,甚至想试穿戏服。

李娜表示,如今戏曲有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受众,他们正在以新奇的视角了解并传承戏曲文化,比如剧团也可以和景区合作,增设戏曲妆造体验区,让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传统文化的参与者。豫剧演员非常乐意进入景区与观众交流,给景区游客讲解装造、服装等解豫剧基本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曲进景区,赋能打造文旅新场景

面对新媒体时代,豫剧团体也在积极探索破圈路径,团里几乎每位演员都是豫剧的“代言人”,在各大社交平台积极传播戏曲文化。

“创新始终以传承为根基,身段唱腔需严守规范,但表现形式可以更贴近现代审美。”当天拍摄结束,李娜也情不自禁地开启了短视频拍摄,男装花木兰的英姿飒爽与象征着铮铮傲骨的梅花形成了鲜明对比。

“文旅不分家,文旅融合既能增加旅游景点的客流量,也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景区的景观是固定的,无法动态表现历史背景,而戏曲进景区,把文化动态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能够让游客更加沉浸式了解景区的文化底蕴。”她说。

李娜认为,实景与舞台有很大的不同,舞台上表演我们更多是通过程式化的动作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传达感情,三两人代表千军万马,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更贴近当时的人、景、事、物,让角色更直观,更真实。

今年春节假期期间,河南多个艺术院团节日期间开展下乡演出、进景区演出、城市驻场演出500余场,让游客在戏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李娜所在的河南豫剧一团经常“送艺下乡”,“舞台艺术到基层”等活动,每到一个县、乡、村一天都会演上两场,也有走进景区的经历。

“小时候学戏总觉得是关起门来的艺术,如今我们的舞台是整片天地。”李娜感慨,中国有这么多的传统节日,河南有这么多有文化底蕴的大好山河,作为一线的豫剧演员,要真正让豫剧“走出去”,不断拓展戏曲表演的空间,使游客收获深度体验,让中原文化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让走进大众视野。

顶端剧院“跟着豫剧游河南”快闪共创征集

放歌春天,花田有戏!

即日起,顶端剧院面向各景区、戏剧院团、豫剧演员等发起征集,欢迎报名加入“跟着豫剧游河南”主题共创快闪中来,我们将通过精心的创意策划,借助顶端国内外传播渠道共推,持续扩大河南豫剧传播声量,提振文旅消费市场。

有意者请添加顶端剧院运营官微信(微信号:sadartist)咨询。

来源:顶端剧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