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18:18:00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在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顶部,重达千吨的“镇楼神器”电涡流阻尼器,让这座中国第一高楼在狂风暴雨中“屹立如松”,其“上海慧眼”的造型令参观者叹为观止。这是国际上首次将电涡流阻尼器用于超高层建筑的抗风控制。很多参观者不知晓,这一千吨级阻尼器的原创技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吕西林领衔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上海材料研究所联合研发。
同济大学地震模拟振动台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振动台系统之一。上海中心大厦、广州西塔、重庆来福士广场……50余栋城市地标性高层建筑在这里进行过抗震模拟试验。吕西林持续40多年的结构抗震理论研究,为这些超高层建筑“量身设计”稳固的“底盘”、强健的“筋骨”。用行话讲,给建筑“扎稳马步”。
“在我国结构抗震研究几乎空白时,朱伯龙先生就引进创建了这个振动台,并将接力棒交到我们手里。先生一生心系国家的抗震防灾事业,遇到工程难题时不仅不怕,还会特别兴奋,他思路活跃,总是带着我们想尽办法解决。”8月26日,吕西林获颁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他在感言里忆起导师朱伯龙,情难自抑、几度哽咽。不负先生期许,“将一辈子奉献给中国建筑的抗震防灾事业”,“国家需要,随叫随到”,吕西林做到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吕西林谈获评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的感想。黄晓慧摄
唐山地震的震撼,一生的选择
吕西林的学术生涯是大地震“震出来”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他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读大学,西安有震感,师生们就搭棚子在学校操场上过夜。
“为什么房子会倒?能不能让它不倒?”几个不眠之夜里,这个疑问在吕西林心里扎了根,也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报考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我国工程抗震名家朱伯龙教授。
当时,国内对建筑抗震的研究几乎空白,一些工程人员甚至认为“地震是小概率事件,没必要花太多钱加固”。
“那时,我们连像样的实验设备都没有,朱先生却一直鼓励我钻研建筑抗震,毕业后要留在上海。”吕西林回忆。
1984年,吕西林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同济大学首位自己培养的结构工程博士,博士论文《砌块房屋抗震能力分析及其数学模型识别》研究的课题,是当时国际上工程抗震的重要方向之一。他留校任教后专攻高层建筑抗震这一方向,但国内鲜有高层建筑,吕西林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8年。“很痛苦的过程,要想接触最前沿最先进的科技,还得到顶尖的学府”。他先后争取到了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土木系和香港大学土木系进修的机会。
1993年,学成归来的吕西林赶上了浦东开发开放的热潮,一栋栋高楼在上海拔地而起,吕西林也迎来了坚守的回报——穿梭于实验室和各大高楼工地现场,为这些高层建筑量身打造“强筋健骨”。
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遇到大风和地震,摇晃问题怎么解?上海中心大厦开始绘制设计图纸时,吕西林就率先向建设单位提议要考虑这一问题,并提议在大楼屋顶设置阻尼器。可当建议被采纳后,他却面临始料未及的难题——此前国内没有先例,国际上可供借鉴的经验寥寥。此时,吕西林身上陕西人“饸饹床子越压越筋道”的性格显现出来了,他带领团队一遍遍地做模拟实验,科学论证,阻尼器的重量从1400吨一路调整到1000吨,有效减少大楼的摇晃感,提升大楼的安全性及舒适度。
上海中心大厦的创新之举,让吕西林声名大噪。2010年,350米的重庆来福士广场的设计图纸递到吕西林的案头。“重庆天气炎热,建筑内部的空调温度较低,热胀冷缩、冷热交替,大楼容易出现裂缝。”吕西林认为,传统加强,一般是将建筑的梁和柱加粗,不仅工期长、成本高,而且房屋可使用的面积还会缩水。
反复论证后,吕西林团队给出结构抗震的“组合拳”:“橡胶支座+滑动支座+黏滞阻尼器”。“隔震支座”安装于塔楼顶部与连廊之间,地震发生时支座摇动、消能减震,而其上面的建筑体不动,以柔克刚,既大大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还能节约大量工程时间和造价。如今,灵活、创新性的组合式隔震减振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上海国际赛车场重大工程及国外十多项建筑工程中。
吕西林(右三)在工程现场指导学生。同济大学供图
安全责任大于天,用科学守护生命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由吕西林担任领队的同济大学专家组6人就作为国家住建部派出的“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
他们第一站来到广元市,当了解到青川受灾更严重,房屋评估任务更为急迫时,专家组当即向当地规划建设局提出:“让我们上青川!”5天内,专家们马不停蹄,先后在广元、青川、苍溪等地完成了223栋房屋的评估。
在受灾严重的青川县城,余震不断,不少房子楼体上布满密密麻麻的裂缝,连砖头都露了出来,看得人心慌,周围群众都为这些专家捏把汗。
吕西林的心情沉重而复杂。“为什么有的房子倒了,有的没倒?”唐山地震的记忆,瞬间又浮上心头。凭借丰富的专业经验,他和同济大学的几位专家一层层“扫楼”,不漏过一面墙、一道门。最后评估结果认定,除67栋需“立即拆除”外,其余大部分可以入住。“许多在外露宿的灾民们可以回家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此后,吕西林十几次率队奔赴灾区,足迹遍及都江堰、成都、青川、广元、苍溪及陕西宝鸡等地,完成灾区建筑物的抗震鉴定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
“两次大地震让我明白,抗震研究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生命问题。”吕西林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建筑在地震中'站得住',让人能活下来”。
在学术上,但凡涉及建筑结构安全问题,总会看到吕西林陕西汉子骨子里“硬气”的一面。有一次,他被邀请参加一个工程的专家评审会,别人说这只是走过场,吕西林却认真研判,发现设计中不合理之处,当即提出不同意见和改进方案,“我来是给工程质量把关,不是来凑‘专家’人数的,如果只要鼓掌通过,你们下次不要请我了。”吕西林坚持原则,硬刚到底。如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的“抗震防灾是一项公益事业,我们要有奉献精神,更要有使命感和责任心。”
吕西林对团队成员承担项目有严格要求,“必须通过整个科研团队反复实验和严谨论证,确保项目安全、牢靠。”在他心里,建筑安全责任大于天,必须牢牢守住底线,他参加工作几十年来,没有任何一个项目发生过质量问题或经济问题。
吕西林为被震裂的建筑“把脉诊断”。同济大学供图
一辈子的坚守,让中国建筑“震不倒”
近年来,吕西林指引团队成员周颖教授研发的“建筑群地震响应AI大模型”再次成为学术界热点——通过融合建筑物理特性与深度学习,仅需0.5秒即可预测21层高楼的地震响应,相当于给建筑群装上“神经系统”。2025年7月,这个AI大模型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中国的城市发展变化很快,高层建筑、连片建筑层出不穷,单体建筑就像一个个孤立的细胞,只研究‘单个细胞’,难以掌握‘全身状况’,要研究整个建筑群的抗震响应。新科技日新月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东西,适应新的变化。”吕西林的创新理念影响着整个实验室,他对结构抗震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性总能准确预判未来走势,对应开发出新的技术。
前一阵,上海张园7500吨重的石库门建筑群实现整体“搬家”后,重新“归位”,吕西林团队研发的“步进式移位”发明专利及相关技术成果,在其中大显身手。此前,上海音乐厅和上海玉佛寺大雄宝殿等优秀历史建筑的移位改造,都有吕西林及其团队的技术支撑和忙碌身影。
同济大学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教授蒋欢军在吕西林身边学习工作了30年。他感触最深的是吕西林身上不竭的学习劲头和创新活力。“吕老师常对我们说,随着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出现,现有的技术标准未必适用,不要盲从标准,受现有标准的束缚和限制,更不要受现有结构抗震技术的束缚”。
学术生涯里,吕西林获奖无数,著作等身。2017年,吕西林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纽马克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后的首位中国籍获奖者。诸多荣誉中,吕西林最看重的是“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这是对他40多年人才培养的肯定。他培养的学生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结构抗震领域的骨干。
他鼓励、资助学生大胆登上国际论坛作报告。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周颖说,自己在读博期间,正是吕老师的鼓励和指导,让她有机会在国际论坛上作学术报告。留校后,她又赴美国开展项目合作,在学术道路上一路成长,现已成为国际隔震与消能减震控制学会副主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有人问吕西林,这一辈子只做抗震研究,会不会觉得单调?他摇摇头:“地震不会消失,我们的研究也不会停止。只要还有一栋房子可能在地震中倒塌,我的工作就没做完。”
从唐山到汶川,从实验室到耸入云端的高楼大厦,吕西林用一生践行着一个信念——让中国的建筑“震不倒”,让人们在安全牢靠的房子里安居乐业。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在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顶部,重达千吨的“镇楼神器”电涡流阻尼器,让这座中国第一高楼在狂风暴雨中“屹立如松”,其“上海慧眼”的造型令参观者叹为观止。这是国际上首次将电涡流阻尼器用于超高层建筑的抗风控制。很多参观者不知晓,这一千吨级阻尼器的原创技术由中国工程院院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最近一件紫色毛衣火出圈,它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上收获一众好评,“鲁迅同款毛背心”也登上热搜。有趣的是,这件毛背心除了被年轻人的喜爱,还夺得了诸如莫言、马未都、赵冬梅、贾平凹等著名作家、学者的芳心。莫言穿着鲁迅同款毛背心马未都穿着鲁迅同款毛背心许广平亲手织就,潮男鲁迅的时尚之选这不是
我们都知道上下班路上出的事故可以认定为工伤那提前上下班的路上呢?提前7分钟下班遇车祸身亡公司:私自早退不算工伤近日,山西省人社部门通过一系列案例及法律规定,为大家解析其中关键。2023年8月23日17时53分,某电子公司员工卢某下班打卡后驾车离开厂区,7分钟后在距离公司3公里的路口遭遇交通事故,经抢
【来源:劳动观察】152位在职教工,1844名在校学子,一座70余年薪火相传的育人殿堂……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这个上海基础教育的摇篮,为上海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如今,这道教育之光穿透课堂,温暖社区,照亮边疆,也正连接起更广阔的世界。2025年5月,团队接过“上海市模范集体”的烫金牌匾
刚刚过去的休息日,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上演了两场专家“秀”。资深考古专家常一民、裴静蓉,分别带来精彩讲解,凭借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解读晋阳古城的历史文化与考古发掘成果。晋阳古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历经多个朝代更迭与发展,见证了无数的政治变革、军事纷争和文化交融。晋阳古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